首页> 中文学位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特点及药物干预后的认知改变
【6h】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特点及药物干预后的认知改变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了解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是否存在认知功能损伤,抑郁程度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一步分析认知功能有哪些影响因素。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是否在长期的药物干预后得到改善。方法:
   第一部分:制定入组标准,将纳入的受试者分为重性抑郁障碍组、抑郁状态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进行情绪量表评估(MADRS、HAMD-17、HAMA)和认知功能测试(MMSE、DS、VFT、PM、EM)。比较三组之间的认知功能(MMSE、DS、VFT、PM、EM)差异。记录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第二部分:筛选纳入重性抑郁障碍受试者22人,进行24周的新型抗抑郁药治疗。在治疗的基线期、第12周、第24周三个观察时点进行情绪量表评估(MADRS、HAMD-17、HAMA)和认知功能测试(PM、EM)。比较治疗前后的情绪评分(MADRS、HAMD-17和HAMA)和认知功能(PM、EM)变化,分析认知功能与情绪的相关性。记录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第一部分:1.三组之间的情绪评估(MADRS、HAMD-17、HAMA)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三组的DS、VFT的“蔬菜+水果”、PM(EBPM、TBPM)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重性抑郁障碍组与对照组的VFT“动物”、EM(即刻记忆、延迟回忆、延迟再认)均有统计差异(P<0.01);抑郁状态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即刻记忆、延迟回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重性抑郁障碍组与抑郁状态组之间无认知功能的统计学差异。3.EBPM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P<0.05)、受教育年限(P<0.05);情景记忆的的影响因素为HAMA总分(P<0.01)、工作类型(P0.01)、受教育年限(P<0.05)、年龄(P<0.05)和性别(P<0.05)。
   第二部分:1.MDD受试者在基线期、治疗12周、治疗24周三个不同观察时点的情绪评估(MADRS、HAMD-17、HAMA)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三个时点两两之间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12周与基线期之间的PM(EBPM、TBPM)、EM(即刻记忆、延迟回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周与基线期之间的PM(EBPM、TBPM)、EM(即刻记忆、延迟回忆、延迟再认)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周与治疗12周之间的EM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但PM不存在统计差异(P>0.05)。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1.MDD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损伤,其中EM损伤显著,并且抑郁状态者的EM也存在损伤。2.EM的影响因素包括焦虑情绪、工作类型、年龄、受教育年限和性别。3.经过抗抑郁治疗,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到改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改善更加显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