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梦叙事和身份重构:对伊萨克·迪内森的《走出非洲》一种精神分析式解读
【6h】

梦叙事和身份重构:对伊萨克·迪内森的《走出非洲》一种精神分析式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Isak Dinesen and Out of Africa

1.2 Literature Review

1.3 Dream Narrative

Chapter Two Dinesen’s Projections

2.1 Appearance Analysis

2.1.1 An Old Kikuyu Woman:Physically Small but Spiritually Strong

2.1.2 Kamante:Unearthly Talent

2.2 Behavior Analysis

2.2.1 Old Knudsen:A Split Soul

2.2.2 LuLu:Maternal Desire

2.3 Psychology Analysis

2.3.1 Berkeley and Denys:Noble Outcast

2.3.2 The Man Who Sees the Stork

Chapter Three Symbolized Context

3.1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3.2 Life of the Natives

Chapter Four Fragmented Emplotment

4.1 Condensation and Displacement

4.1.1 Condensed Time Interval

4.1.2 Displaced Event

4.2 Rationaliz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致谢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aster Degree

展开▼

摘要

1937年,由伊萨克·迪内森本人创作,揭示其旅居非洲17载的自传性小说《走出非洲》一经问世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虽从不同角度对《走出非洲》进行过研究,但以精神分析学为理论支撑进而对该小说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的探索则鲜见。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走出非洲》进行新解,努力为读者研究迪内森及其作品提供新的角度。本文认为《走出非洲》采用了梦的叙事策略。梦叙事是指借用梦的工作机制理论来创作,使得叙事文本呈现出梦的特征,并最终达到实现作者愿望的叙事策略。弗洛伊德提出梦的工作机制理论,主要包括凝缩作用、置换作用、投射作用、象征作用和合理化作用。
  本文除开引言和结论部分,共设置了三个章节。分别从小说的角色、环境和情节入手,结合梦的工作机制理论对《走出非洲》的梦叙事策略进行分析,从而说明迪内森写作《走出非洲》一书对于重构其身份的重要性。第二章为小说的角色分析。本章从角色的外貌、行为和心理三个角度着眼,借用了梦的投射机制理论。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包括非洲当地人,欧洲白人,动物以及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从而说明这些角色都是迪内森的心理投射。借助这些投射对象,迪内森实现了自己的身份愿望。第三章为小说的环境分析。本章从非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借助了梦的象征机制理论。通过分析文中具有象征性意义的语段,从而说明迪内森如何将自己的愿望巧妙地隐藏在这些象征之中。第四章为小说的情节分析。本章着眼于《走出非洲》碎片式的情节,从小说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入手。首先,借助于梦的凝缩和置换机制理论,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事件,从而说明在被压缩的叙事时间和被置换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迪内森的内心愿望。其次,借助于梦的合理化机制理论,通过分析小说看似杂乱的章节设计,从而说明迪内森实际上设置了明确的发展主线和呼应的首尾来体现“生存的完整”的主题,并最终达到重建一个完整身份的目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