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热刺激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变化及凋亡研究
【6h】

热刺激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变化及凋亡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符号说明

声明

第一章前言

1.1血管与血管内皮细胞

1.2肿瘤热疗

1.3热靶向药物输送与肿瘤治疗

1.4热疗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

1.5热刺激对细胞的整体效应

1.6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目标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热刺激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及骨架变化的研究

2.1引言

2.2实验材料及仪器

2.3实验步骤与方法

2.4实验结果

2.5讨论

2.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热刺激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坏死的研究

3.1引言

3.2实验材料及仪器

3.3实验步骤与方法

3.4实验结果

3.5讨论

3.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加热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

4.1引言

4.2实验材料及仪器

4.3实验步骤与方法

4.4实验结果

4.5讨论

4.6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总结和展望

5.1研究的结果和意义

5.2本研究的创新点

5.3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投稿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热疗作为一种治疗肿瘤的全新疗法,得到了广大研究者广泛的关注。但是已有的研究都局限于热疗或者热疗结合其他疗法对肿瘤细胞的损伤,血管内皮层作为肿瘤生长中营养和氧气供应的主要通道一直被忽视。随着抗血管新生疗法的问世,血管内皮细胞在肿瘤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新生血管为靶点,抑制肿瘤生长,阻断肿瘤的营养来源和转移通道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热刺激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形态改变与血管渗透性变化的关系,探讨热疗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并探索引起其改变的机理。 ⑴研究了热刺激引起细胞形态改变与微丝骨架变化的关系,通过体外加热血管内皮细胞发现加热后细胞形态变圆,细胞之间的间隙变大,同时细胞之间的连接消失。通过对细胞微丝骨架的固定染色,发现加热后,细胞内的微丝骨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序的网状结构消失,微丝聚集体散布在细胞内。同时,我们将GFP-actin质粒转染血管内皮细胞后建立单克隆细胞系,利用该细胞系及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实时观察,研究了加热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骨架的实时变化。结果表明,细胞微丝骨架的变化与其形态以及细胞之间连接的变化几乎是同步发生的,说明了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以及细胞之间连接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是细胞内微丝骨架受热发生了解聚。 ⑵用荧光双染色的方法定量分析了血管内皮细胞在不同温度下细胞存活率、凋亡率和坏死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血管内皮细胞死亡的模式与温度的高低密切相关:当温度低于45℃时,细胞的死亡模式以发生凋亡为主,而当温度大于45℃时,细胞的死亡模式以坏死为主。已有的研究发现热刺激以后肿瘤环境下的血管内皮细胞比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死亡率更高,对热的刺激更加敏感。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证明温度处于43-45℃时,肿瘤环境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要大于正常血管内皮细胞。 ⑶采用大规模基因芯片的方法检测受热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后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发现在温热和高热刺激的条件下都有大量的基因表达发生上调或者下调。随后又通过正交分类以及基因语义学(GeneOntology)等分析方法,将统计上有基因显著聚集的功能子类挑选出来,随后将这些功能子类的基因与已经报道的实验现象进行详细地对比分析,找出了其中一些生理现象可能的分子机制。其中包括细胞结构相关蛋白基因,如DNA结合蛋白,骨架蛋白等;还有一些是细胞功能相关蛋白基因,如细胞信号转导相关蛋白,还有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等。将这些现象与基因水平的变化联系起来,为进一步研究这些生理现象找到了线索。 ⑷在热疗促进药物的热靶向输送中,热疗除了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骨架解聚改变细胞形态而达到抗肿瘤药物在肿瘤部位大量渗透外,还通过细胞凋亡的方式引起肿瘤血管的破坏,因此热疗具有双重的疗效,一方面促进了药物的渗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肿瘤血管的破坏,这两方面的作用同时增强了热疗结合化疗的抗肿瘤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