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50~1957年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一种人才移植模式的考察
【6h】

1950~1957年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一种人才移植模式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绪论

一、课题的选择

二、退役军人相关概念说明

三、有关学术研究成果综述

四、选题的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资料来源

七、框架结构:

第一章人才移植的前期准备:退役工作

第一节资格初定

一、复员工作阶段的资格初定

二、转业建设工作阶段的资格初定

第二节教育培训

一、稳定情绪阶段

二、提高认识阶段

三、巩固效果阶段

第三节政治审查

第四节遣送

一、资格审查

二、物资发放

三、遣送教育

四、组织护送

小结

第二章人才移植前期的速成教育培训

第一节文化扫盲的组织保障:培训机构的创建

一、培训机构创建的原因

二、培训机构创建情况概述

第二节速成的全日制教育

一、山东省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概述

二、军队转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三、军队转业干部文化教育

四、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的特点

小结

第三章人才移植的实施:就业安置

第一节人员接收

一、接收机构

二、接收工作

第二节宣传教育

一、对复员军人的宣传教育

二、对基层干部和民众的宣传教育

第三节组织审查

第四节就业安置

一、发放生产资助粮

二、调查处理纠纷问题

三、返乡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

四、返城退役军人的就业安置

五、组织就业安置情况的检查

小结

第四章人才移植后的工作与生活考察

第一节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后在各项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对退役军人政策上的引导、扶持和尊重

二、退役军人在各项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

第二节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后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部分退役军人在就业安置中的角色适应困难

二、部分干部对退役军人接纳困难

三、中央政府对退役军人自杀、闹事等极端行为表现的重视

小结

第五章人才移植模式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人才移植模式的合理性

一、理论思考的源起

二、理论思考的阐释

三、理论思考的边界

第二节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作为人才移植模式的其他社会功能

一、人才移植是社会流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人才移植是社会控制的一种形式

第三节人才移植模式的一般意义

一、人才移植模式是中共历史上获取民众对其政权认同的方式之一

二、人才移植模式也体现在现实社会中国共产党的人事制度之中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的创建与初步运行,对于当代中国军队正规化建设、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对当时的社会重建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学术界尚未对此进行专题研究,并揭示其历史意义和社会作用。 学术界对于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研究还基本局限于对现有政策的总结和回顾,尤其是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学术成果还不多见。现有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史的学术成果,也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之处:一是局限于政策史的回顾,没有从“人”的角度研究历史,更像是安置部门的工作总结;二是对于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得较少,还局限于历史资料的堆砌,而没有把过去与现在紧紧联系起来,以说明现实问题的渊源;三是没有从理论上总结和认识历史上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因而无助于指导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的现实问题的思考。 本文重点以1950~1957年间山东省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历史档案为资料,对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的创建与初步运行情况进行了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学术成果存在的以上不足之处。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克服了该课题相关的公开发表资料严重不足的缺陷,通过收集、整理档案资料来解读历史。由于这些档案资料绝大多数是当时本部门的工作总结,存在夸大成绩、掩饰缺点的可能性,所以,为了验证档案信息的可靠性,笔者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对当年的退役军人进行了调查访问。通过社会调查,证明本文所引用的档案资料的内容基本上是客观的,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不实之处。 二是本文以退役军人为中心再现了他们在部队退役、就业安置和生产、生活中的历史原貌,从而克服了以往的历史研究成果中,只见“政策”而不见“人”的不足之处。从“以人为本”和社会保障最大化的理念出发,比较客观地论述了历史上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对这一工作的阐述不再像以往的历史成果那样,单纯从时间演进的角度阐述历史,而是通过将时间转换为空间的方式,主要从社会空间的角度解读当年的历史现象。 三是本文从继续社会化的理论角度,论述了退役军人在学习社会规范,内化、传播社会文化,重建社会规范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历史上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曾经造成的社会问题,分析了现实问题的历史脉络,将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联系了起来。 除了上述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之外,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具有创新性: 一是在继续社会化理论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学术界对于社会学继续社会化理论的应用研究还不多见,本文首次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历史上退役军人就业安置过程的研究,并且认为,退役军人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可以从个性发展、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三种角度来理解。退役军人通过保持其个性特色所代表的新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重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他们完成由军队向地方的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和职业角色转换的过程。 二是认为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不仅促进了军队正规化建设、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而且也促进了社会流动,加强了中国共产党政权的社会控制能力。退役军人在各项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同时,也传播了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能力。 三是认为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的过程是通过政治手段进行“人才移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