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上市公司经理人行为研究——基于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融合的视角
【6h】

中国上市公司经理人行为研究——基于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融合的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的意义

1.3研究的思路

1.4研究的方法

1.5主要创新点

第2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经理人问题”的产生

2.2经理人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

2.3代理理论研究综述

2.4管家理论研究综述

第3章对经理人复杂行为模型的研究

3.1基于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融合的经理人人性分析

3.2经理人行为选择影响因素的博弈分析

3.3经理人复杂行为模型的提出

3.4本文实证研究的验证模型

第4章基于企业财务风险特征的经理人行为实证研究

4.1研究假设

4.2研究模型和变量定义

4.3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性统计

4.4实证研究结果

4.5实证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5章基于企业投资特征的经理人行为实证研究

5.1研究假设

5.2变量定义和研究模型

5.3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性统计

5.4实证研究结果

5.5实证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6章基于高管薪酬特征的经理人行为实证研究

6.1研究假设

6.2变量定义和研究模型

6.3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性统计

6.4实证研究结果

6.5实证研究结论及启示

第7章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7.1研究结论

7.2经理人行为治理优化的建议

7.3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对经理人行为的解释和判断一直是管理学与经济学研究中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分别代表两大流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不同的回答。代理理论是经理人行为研究的主流理论,但其“经济人”人性假设存在较大争议,其公司治理措施也没有取得应有效果。管家理论则从“社会人”人性假设出发,认为经理人对自身尊严、信仰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会促使他们努力经营公司,成为公司资产的“管家”,他们的利益与所有者利益是一致的。两种观点互相对立,管理模式截然相反,但两者都有实证和理论支持,形成了一个“悖论”。 本文认为,管家理论与代理理论之间的对立,更多是因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差别。经济学把人视为一个整体,侧重以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分析人趋利避害的自然属性,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根本,但忽视了经理人不同于一般人的特殊内在需求。管理学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入、面对作为人力资本的经理人,侧重分析经理人丰富的内在需求和社会属性。正如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既有可能成为自私自利的“代理人”,也有可能成为大公无私的“管家”。现实中的经理人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经理人与所有者的利益既有冲突,也有一致的地方。 基于此,本文辩证地分析了代理理论与管家理论在研究经理人行为方面的各自优势和不足,并对其人性假设和行为研究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融合,认为:基于最差行为的“经济人”假设模型的代理理论虽然能够避免产生最坏的经理人行为后果,但也不可能产生最好的行为结果;而基于管家理论“社会人”假设的制度安排虽然有可能对经理人行为产生很好的支持效果,同时也可能导致高昂的制度失效成本。只有基于最合适人性假设模型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才可能促使经理人采取最有利于所有者和公司的行为选择。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分析了经理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需要及动机,提出了介于“经济人”与“社会人”之间的“利益人”假设,认为经理人的“利益”是自利与他利、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经济利益与非经济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结合。由于经理人同时具有“经济人”需要和“社会人”需要,不同的经理人两种需要的程度不同,形成不同的心理因素;经理人的两种需要引发不同的动机,产生动机冲突;经理人根据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信息反馈等外部环境因素的不同,通过理性选择对“利益”进行比较、权衡和选择,进而采取不同的行为。 在经理人“利益人”人性假设前提下,本文运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将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融合在同一分析框架内,通过建立静态博弈分析模型,提出影响经理人行为的具体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经理人的心理因素,如事业成就感、谋取私利的心理压力和内心恐惧感等,二是外部的组织情景因素,包括公司治理等制度安排,如薪酬激励计划、经理人谋取私利的成本和收益、谋取私利被发现的概率和受到惩戒的力度等。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经理人复杂行为模型,将经理人的“利益人”人性假设、“经济人”和“社会人”需要、动机冲突、理性选择、经理人心理因素、外部组织情景因素、经理人行为及反馈等因素整合在一起,揭示了经理人行为与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理。 最后,考虑到经理人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选取管家理论和代理理论都有分析、容易进行对比的经理人典型行为,如财务风险管理、对外投资、确定高管薪酬等三方面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运用实证方法对中国制度背景下企业经理人的行为进行了系统的数理统计分析,验证了有关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所用样本数据主要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和国泰安公司联合开发的CSMAR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及和迅网,部分数据和字段通过查阅上市公司年报收集和补充整理。研究对象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A股市场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实证研究表明,在财务风险特征、企业投资行为、高管薪酬水平等方面,经理人行为并不是单一源于代理理论的预期或管家理论的预期,而是兼具“代理行为”和“管家行为”特点的混合状态,符合本文提出的“利益人”人性假设。 通过实证分析,本文认为,被视为中国公司治理的“灵丹妙药”、具有典型代理理论特点的治理措施,如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增加外部或独立董事、股票期权或薪酬与考核挂钩等,并不能产生理想的治理效果,与此相反,二职合一、强调内部或关联董事的作用、弱化物质激励等具有管家理论特点的做法还得到一定程度理论和实证的支持。只有基于代理理论与管家理论融合基础上的公司治理措施,才是符合实际的有效措施。 本文突破传统的单一的代理理论研究假设和思路,从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融合的角度分析了经理人的行为特点和公司治理思路,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综合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构建起基于“利益人”人性假设的经理人复杂行为模型。在传统的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中,经理人的“人性假设”是一个前提假设而不是需要解释的问题,本文针对经理人这一特殊群体提出了“利益人”这一新的人性假设,并从经理人行为的机理和原因深入分析,建立起企业经理人复杂行为分析的新框架,揭示了经理人行为与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理。 2、利用博弈分析的方法对经理人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使相互对立的代理理论和管家理论有机融合到同一框架内。本文在系统评述代理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引入管家理论,通过管家理论和代理理论的有机融合,对影响经理人行为的经理人心理因素、组织情景因素进行博弈分析,克服了以往类似研究单一囿于代理理论的局限,能够更好解释公司治理实践和经理人行为的种种问题,有利于对传统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进行有益的修正。 3、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运用实证方法对中国制度背景下企业经理人行为进行了系统的数理统计分析,验证了中国企业经理人行为同时具有“代理行为”和“管家行为”混合特点的结论。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中国上市公司经理人在财务风险控制、投资、确定高管薪酬等三方面的行为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中国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经理人行为在整体上兼具“代理行为”与“管家行为”的混合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经理人行为优化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