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先秦黄老之学渊源与发展
【6h】

先秦黄老之学渊源与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 论

第一节先秦时期黄老之学渊源与发展研究回顾

第二节研究存在的不足

上编黄老之学的渊源与产生

第一章先秦诸子的产生

第一节先学对诸子学术渊源的讨论及思考

第二节先秦诸子产生背景

第三节诸子学说对“原始道术”的承袭

第二章黄帝之学辨析

第一节关于黄帝的古史传说

第二节百家言黄帝

第三节黄帝之学的内涵及发展

第三章黄帝之学与黄老之学

第一节道家思想同黄帝思想的契合

第二节黄老之学的内涵

中编黄老文献考辨

第一章 《史记》所载黄老文献

第一节 田骈、慎到等人学说考辨

第二节 申不害、韩非著作考辨

第二章 《管子》中的黄老诸篇

第一节 《管子》的成书与流传概况

第二节 《管子》中的黄老作品

第三章 《庄子》外杂篇

第一节 《庄子》今古本及外杂篇年代考论

第二节 《庄子》外杂篇中的黄老之学资料

第四章 《尹文子》与《鹖冠子》

第一节 《尹文子》文本考辨及其与黄老之学的关系

第二节关于《鹖冠子》的文本辨析及其中的黄老资料

第五章出土黄老文献状况简介

第一节马王堆帛书相关文献

第二节上海博物馆战国竹简《恒先》与《三德》

下编黄老之学的发展

第一章黄老之学天道观的发展

第一节黄老之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改造和应用

第一节黄老之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改造和应用:一、《经法》等四篇:法天而治,刑德相养

第一节黄老之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改造和应用:二、《恒先》:始于恒先,终于人事

第一节黄老之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改造和应用:三、《九主》和《三德》的法天而治理念

第一节黄老之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改造和应用:四、庄子外杂篇的天道理论

第一节黄老之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改造和应用:五、《鹖冠子》尊天崇道

第一节黄老之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改造和应用:六、《尹文子》立论之以“道”为本

第一节黄老之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改造和应用:七、以《管子》为代表的稷下黄老:道为本根

第一节黄老之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改造和应用:八、田骈与慎到:块不失道

第一节黄老之学对《老子》道论的继承、改造和应用:九、申不害与韩非:天道之法

第二节黄老之学内圣治心理论的发展——兼论《管子》的精、气学说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二章黄老之学政治理念的发展

第一节黄老之学的道法观念

第二节黄老之学的刑名观念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三章黄老之学君臣观念的发展

第一节君为至尊、任势为安

第二节君臣分际、防微杜渐

第三节本章小结

第四章黄老之学对儒法诸家思想的吸收和借鉴

第一节儒家仁义礼乐对黄老之学的影响

第二节法家政治思维对黄老之学的影响

结 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黄老之学”作为一种流行于汉初的政治思潮而为人习知。而现代黄老之学的研究,却主要是围绕黄老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形态展开的。这主要是因为,黄老之学研究的开展,同材料的发现有着密切的联系。黄老之学材料的开发,主要有两大阶段,一是马王堆帛书的出土,二是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恒先》和《三德》的面世。 马王堆帛书,特别是其中的《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和《九主》五篇,使得黄老之学的先秦形态首次得到研究者的关注。学者们围绕帛书对黄老之学的形成年代及思想内涵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以此为基准,重新检视先秦传世文献,划定一批黄老作品加以研究,并使得一批长久以来被判为伪书的先秦旧籍得以盘活。前人的研究使先秦黄老学的轮廓日渐明晰,对黄老作品的文本注释与分析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便利。上博简《恒先》和《三德》的发表,更丰富了先秦黄老之学的形态和内涵,对这两篇文献的研究成果纷纷涌现出来。 尽管如此,先秦黄老之学的研究空间依然存在,特别是对先秦黄老之学的渊源以及整体发展状况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也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本文包括绪论、上编、中编、下编、结语共五个部分。 绪论主要介绍从1972年马王堆帛书出土之后,学术界对先秦黄老之学研究的概况,以及目前黄老之学研究存在的不足。研究概况方面主要涉及“黄老”的称谓、文化背景、发源地,着重介绍了目前对黄老之学渊源和历史发展研究的情况。在研究存在的不足方面,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材料利用、黄老之学产生背景以及渊源的探寻、黄老之学发展内在理路的梳理几个方面的研究薄弱环节,希望能在本文中加以详述。 上编主要阐述黄老之学的渊源与产生。通过分析诸子产生之前的“原始学术”,从而厘清先秦诸子学术内容同原始学术的关系。原始学术包括民间方术之学和政府官学两个系统,这是先秦诸子思想生发的基础和土壤。不同的思想群体吸取了原始学术中不同方面的知识加以利用,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而与黄老之学关系密切的黄帝方术之学,同原学术特别是其中的占卜、预测、择日等知识技术密切相关。 黄帝之学与道家学术的理论体系存在着天然的契合。二者共同的思路:“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天道观念,为道家黄老之学的出现提供了前提条件。 综合《论六家要旨》和《史记》中对黄老学者的论述,以及黄老之学著作的主要特点,本文对黄老之学的内涵总结如下:黄老之学主要是以《老子》道家思想为本,以黄帝方术之学为用,整合儒法,参用刑名,兼顾内修与外炼,形成一种指约易操,事少功多的君人南面之术。 中编主要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的载体:黄老文献。由于历史原因,黄老文献出土资料多且分布散乱,情况较为复杂。 黄老之学的出土文献主要有: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九主》;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恒先》和《三德》。 黄老之学的传世文献主要有:《管子》四篇及《管子·枢言》诸篇、《庄子·天道》诸篇、《尹文子》、《鹖冠子》、《韩非子》诸篇;《慎子》、《申子》的辑本。 下编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黄老之学发展过程:天道观念、政治理念、君臣观念,以及黄老之学对诸子学、特别是儒家和法家学术的吸收。 黄老之学利用黄帝方术之学的技术,对《老子》道家的道论作了充分了改造。不但扩展了“道”的作用范围,使无为、因任等“道”的特征扩展到人类社会;而且改造扩充了“法”的内涵,使“法”突破“条文律令”的含义,成为“天道”在人间的投射,从而完成了法天而治的理论构建。 黄老之学政治理念,通过借鉴吸收法家“法”“术”“势”及刑名观念,形成了一整套从天道出发,通过“理”“度”‘纪”“数”“法”等概念从而在人间落实,再转化为可具体操作的法术刑名的政治观念。 黄老之学的君臣观念,突出体现了其作为君入南面之术的本质。黄老之学在君臣关系上,主要主张明确君臣分工、君逸臣劳等。不同黄老作品之间略有差别。《经法》四篇、《管子》四篇等主张人君提升自身道德涵养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申不害、韩非等人已将君臣之间视为针锋相对的关系,在处理君臣关系时也主张运用阴谋手段。 黄老之学兼采儒墨名法,特别是对法家和儒家学术,有多方面的吸收。儒家对于人性道德和礼治的执着追求,墨家对于逻辑与技术的精彩见解,法家对于社会政治操作手段的精通,都可以在黄老思想中找到踪影。 结论部分提出,黄老之学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一支,其产生渊源同原始学术的民间方术之学及政府官学都有密切联系。黄老之学以道家道论为本,以黄帝方术之学为用,又充分吸收儒墨名法等学派的积极思想要素,成为行之有效的“君人南面之术”,最终发展成为战国末年乃至秦汉之际的“显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