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道教与隐士心态——汉末至隋前道教与隐逸心态关系研究
【6h】

道教与隐士心态——汉末至隋前道教与隐逸心态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1章 汉末曹魏时期——道教的产生与隐逸心态的初步发展

1.1 汉末曹魏隐士概说

1.1.1 东汉末年隐士概说

1.1.2 曹魏隐士概说

1.2 汉末曹魏时期道教与隐逸之关系

1.2.1 太平道是造成文人归隐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

1.2.2 隐于市,存道教

1.2.3 汉末方士与隐逸

1.3 汉魏文人隐士心态的萌发

1.3.1 政治导致文人心态向道教学说靠拢

1.3.2 价值观的转变:从儒学到黄老之学

第2章 两晋时期——道教影响下的隐逸风气进一步发展

2.1 道教的变化:准军事集团向宗教团体的过渡

2.2 两晋隐士概说

2.3 道教对隐士文化的接受

2.3.1 玄学的引入

2.3.2 道教对儒家文化的选择性接受

2.3.3 两晋时期道教对隐士心态的影响

第3章 南北朝时期——道教影响下隐士文化的繁荣

3.1 南朝隐士概说

3.1.1 承袭前代老庄玄学之言

3.1.2 儒道兼修或儒释道兼修

3.1.3 道教养生及道术

3.1.4 山水之乐的普及

3.2 北朝隐士概说

3.3 道教影响下的隐逸文学创作

3.3.1 道教神仙体系与隐逸诗的仙神思想

3.3.2 山水诗与道教信仰

3.3.3 道教养生的进一步发展与山水诗的繁荣

3.4 道士与隐士的结合

3.4.1 从佛道之争到以佛证道

3.4.2 道教改革与隐士心态

第4章 总论

4.1 道教与隐士心态的同源性

4.2 道教与隐逸行为的两重性

4.3 道教与隐士的同归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展开▼

摘要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政治上诸阀割据,政权更迭频繁;文化上个人意识觉醒,儒学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之下,隐士及隐士文化蓬勃发展,到南朝形成了“美隐”风尚。道教是东汉来年由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发展而来的本土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长足发展。道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准军事性的组织转变为兼收儒学与佛教义理的宗教组织。
   道教与隐士心态的关系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汉末曹魏时期、两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汉末曹魏阶段道教与隐士心态的关系主要停留在较为浅层次的社会因素方面,其中政治的影响居多。金丹道一脉的发展,使得道教与隐士文化在养生惜命方面的结合初现端倪。这一时期是整个道教与隐士心态研究的起始阶段。到了两晋时期,社会风气为之大变,道教也获得了发展的空间。隐士文化与道教有个更深层次的相互影响,包括玄学的引入与吸收、服食养生炼丹的普及、纵欲思想与房中术的兴起以及出现了道教信仰的隐逸家族。道教对隐士心态的影响贯穿于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一批人,纵性放达、不拘礼法,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东晋葛洪进行的道教改革,使得道教初步接受了儒家伦理思想,儒道的相互接受促使道教与隐士的关系更为紧密。南北朝时期,隐士文化更为繁荣,以隐为美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较前代而言,道教与隐士文化在养生等方面有所发展。隐士心态的表达更多的借助了文学作品,使得隐逸文化出现了繁荣局面。在这些以隐逸、山水、采药等为主题的作品中,与道教相关的意象频繁出现。道教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在隐士团体中得以普及。这一时期哲学思想上的新特点是儒释道合流局面的形成。道教吸收儒学与佛教教义,将道教改造的更加合乎社会规范。道教与隐士心态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道隐合流的局面。到北周时,道士与隐士己很难界定而统称道士。
   本文最后一章总论分为三个部分,包括道教与隐士心态的同源、相互作用的两重性以及道教与隐士心态的同归。总论旨在通过方法论的形式总结归纳魏晋时期道教与隐士心态关系的诸种变化,探究其关联的根源,掌握其流变,试图在宏观上把握全文。道教与隐逸心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与价值观的形成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使得先贤古风一直得以保存,同时更加深入的理解道教文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