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乡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6h】

城乡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城乡人口老龄化现状

2 城乡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和养老需求

3 城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4 居住模式

5 不同居住模式下的城乡老年人心理状况

1 研究对象

2 调查内容及方法

3 资料整理

4 统计分析

5 质量控制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 研究对象的抑郁状况与居住模式关系

3 三种居住模式下研究对象SDS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4 研究对象的焦虑状况与居住模式关系

5 三种居住模式下研究对象SAS得分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 城乡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抑郁状况

2 城乡老年人抑郁得分的影响因素

3 不同居住模式城乡老年人抑郁得分影响因素

4 城乡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焦虑状况

5 城乡老年人焦虑得分的影响因素

6 不同居住模式城乡老年人焦虑得分影响因素

结论

建议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老龄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其中老年人的养老和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养老问题的本质是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能否和如何得到满足的问题。家庭养老是目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养老的主要方式。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下,老年人多与成年子女共同居住。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及子女数量的减少,小型化、老年化的家庭越来越多。在城市,随着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和两代独立居住观念的增强,老年人不与子女同住的趋势越发明显。在农村,人口流动增加,“留守”老人增加,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以及老年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的模式受到冲击。
  家庭养老的功能已经开始逐渐弱化,这使得老年人享受儿女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机会大大减少。在当今人口结构转变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需要重新看待老年人居住模式变化的结果,才能针对性地制定养老政策,有效提高城乡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因家庭“空巢”等引发的心理不适现象,如孤独、抑郁、焦虑等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
  国外的多项研究显示,不同居住模式的老年人需要得到不同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关注。在我国,关于居住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农村老年人居住模式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罕见,且各项研究间由于对居住模式的界定、地域文化等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因此,在居住模式发生巨大转变的情况下,城乡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分析不同居住模式下城乡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差异,一方面期望引起社会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关注,另一方面为城乡养老模式转化和养老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
  1、调查城乡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和心理状况,探索城乡老年人居住模式与心理状况的关系;
  2、比较影响城乡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因素。
  研究方法和对象
  在济南市五个城市社区、两个城市养老公寓及两个农村社区中,选取年龄≥60岁、过去12个月在该社区或养老公寓居住6个月以上、排除有精神障碍不能完成调查问卷者为研究对象。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有1824例,其中城市1594例,农村230例。
  分别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价研究对象的抑郁状况和焦虑状况,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的生理机能(PhysicalFunctioning,PF)部分衡量研究对象的自理能力,统计描述城乡研究对象的居住模式、抑郁状况和焦虑状况,分析城乡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抑郁和焦虑状况的差异及同一种居住模式下城乡老年人抑郁和焦虑状况是否相同。利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城乡老年人居住模式与抑郁和焦虑状况的关系及影响城乡老年人抑郁和焦虑状况的因素;再根据研究对象的居住模式进行分层,分别建立广义线性回归模型,探索不同居住模式下,影响城乡老年人抑郁和焦虑状况的因素。
  研究结果:
  1.城乡老年人居住模式
  本次调查共纳入1824例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其中城市1594例,农村230例。在城市研究对象中,与子女同住者比例最高,为1047例(65.7%),仅与配偶同住者276例(17.3%),独居者212例(13.3%),与亲戚/保姆等同住者21例(1.3%),住养老公寓者38例(2.4%);在农村研究对象中,其中仅与配偶同住者为112例(48.7%),与子女同住者为92例(40.0%);独居者较少,为26例(11.3%),研究对象中没有与亲戚/保姆同住者和住养老公寓者。
  2.城乡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抑郁状况
  城乡老年人抑郁得分分别为42.63±8.85分和44.80±9.87分。城市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间抑郁得分不全相同,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影响其抑郁得分;其中城市独居者抑郁得分较高,为45.47±8.80分,与子女同住者得分较低,为41.47士8.59分。农村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间抑郁得分无明显差异。同一居住模式对城乡老年人抑郁得分影响无明显差异。
  3.城乡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抑郁得分影响因素
  城市老年人中,女性、新农合或自费医疗和自理能力不同程度下降者抑郁得分较高,与子女同住者抑郁得分较低;农村老年人中,70~74岁、自费医疗、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疾病和自理能力不同程度下降者抑郁得分较高。城乡老年人抑郁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是医疗保障形式和自理能力。
  城乡独居老年人抑郁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是自理能力差,城市独居老年人抑郁得分影响因素还有受教育程度、经济来源、医疗保障形式和患慢性病数量,农村则为性别。城乡仅与配偶同住老年人抑郁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是自理能力差,农村仅与配偶同住老年人抑郁得分影响因素还有年龄、医疗保障形式和患慢性病数量。城乡与子女同住老年人抑郁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为年龄和患两种及以上慢性病,城市与子女同住老年人抑郁得分影响因素还有医疗保障形式和自理能力。
  4.城乡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焦虑状况
  城乡老年人焦虑得分分别为37.97±6.17分和37.67±8.19分。城市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间焦虑得分不全相同,城市老年人居住模式影响其焦虑得分;其中城市独居老年人焦虑得分较高,为40.38±6.16分,仅与配偶同住者和与子女同住者焦虑得分较低,分别为38.18±6.15分和37.33±6.06分。农村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之间焦虑得分无明显差异。同一居住模式对城乡老年人焦虑得分影响无明显差异。
  5.城乡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焦虑得分影响因素
  城市老年人中,女性、经济来源于社会救济、新农合、患两种及以上慢性疾病和自理能力不同程度下降者焦虑得分较高,年龄在80岁及以上、仅与配偶同住和与子女同住者焦虑得分较低;农村老年人中,患两种以上慢性疾病者焦虑得分较高。城乡老年人焦虑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是患慢性病数量。
  城乡独居老年人焦虑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是自理能力差,城市独居老年人焦虑得分影响因素还有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来源,农村为婚姻状况。城市仅与配偶同住老年人焦虑得分的影响因素是自理能力,农村为年龄和患慢性病数量。城乡与子女同住老年人焦虑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为患两种以上慢性病和自理能力差,城市影响因素还有年龄、性别和经济来源。
  结论:
  1、城市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中,与子女同住者抑郁得分最低,低于独居者、仅与配偶同住者、与亲戚/保姆等同住者和住养老公寓者抑郁得分;独居者焦虑得分较高,高于仅与配偶同住者、与子女同住者和与亲戚/保姆同住者焦虑得分。
  2、农村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抑郁和焦虑得分均无明显差异。
  建议:
  1、社会和家庭应重视城乡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对城乡不同居住模式和特征的老年人应该给予不同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要加强对独居老年人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社区和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发灵活多样的新型家庭养老模式,丰富充实老年人晚年生活;在发展社会化养老时,应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注重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做好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
  2、老年人应转变养老观念,适应新的养老形势,尝试接受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新型社会化养老服务,学会利用养老服务资源,遇到身心困扰时,积极寻求医疗救助,以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