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6h】

我国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1 我国佛教文化资源的构成与特点

1.1 佛教文化资源的构成

1.1.1 佛教景观资源

1.1.2 佛教节庆资源

1.1.3 佛教艺术资源

1.1.4 佛教哲学资源

1.2 佛教文化资源的特点

1.2.1 佛教文化资源的世俗性

1.2.2 佛教文化资源的神圣性

2 我国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2.1.1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是发展经济、满足人民需求的需要

2.1.2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是佛教文化自身传承的需要

2.2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2.2.1 进行开发与保持佛教文化神圣性并不冲突

2.2.2 “商禅偕行”已成为当代佛教的生存模式

2.2.3 广阔的消费市场提供了开发的现实基础

3 我国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

3.1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现有方式

3.1.1 佛教景观旅游

3.1.2 佛教文化产业园

3.1.3 寺院经济经营

3.2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收益状况

3.2.1 佛教景区旅游资源开发门票收入

3.2.2 寺院内部商业项目经营收入

3.2.3 寺院文化资源产业链开发收入

3.3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3.3.1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缺乏评估体系

3.3.2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层次较浅

3.3.3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中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3.3.4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中开发无序管理混乱现象严重

3.3.5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中功利性倾向过度

4 我国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评估体系

4.1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4.1.1 指标因子的设计

4.1.2 权重值的设计

4.2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4.2.1 指标因子评分标准设计

4.2.2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等级标准设计

4.2.3 评估体系应用案例——南岳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评估

5 我国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对策

5.1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1.1 坚持以佛教界为主导以弘扬佛法为目的原则

5.1.2 坚持在传承保护基础上适度开发原则

5.1.3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原则

5.1.4 坚持政府领导合法开发原则

5.2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

5.2.1 分类改进,实现佛教文化旅游业深入发展

5.2.2 重点培育,打造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人才队伍

5.2.3 社会服务,塑造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积极形象

5.2.4 科学管理,营造佛教文化资源开发有序局面

5.2.5 创新思维,寻求佛教文化资源开发新途径

附录:台湾地区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经验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佛教在我国传播千年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根据不同资源的特性,可以把佛教文化资源分为佛教景观资源、佛教节庆资源、佛教艺术资源、佛教哲理资源四类。佛教文化资源作为一项特殊的宗教资源,具有神圣性和世俗性的双重属性,世俗性决定了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神圣性决定了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当前我国佛教文化资源开发方式主要有佛教景观旅游、佛教文化产业园、寺院经济经营三种,并在一些开发方式上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然而,我国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开发层次较浅、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开发无序、管理混乱、功利性倾向过度等问题。
  佛教文化资源开发首先需要进行资源开发价值评估,通过从佛教资源条件和周边开发条件两方面设计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评估体系,并选取南岳作为评估体系应用案例,示范和检测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价值评估体系的运用方法和科学性。
  佛教文化资源作为一项特殊的宗教资源,决定其开发需要坚持以佛教界为主导以弘扬佛法为目的原则、坚持在传承保护基础上适度开发原则、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原则、坚持政府领导合法开发原则。针对我国佛教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系列问题,需要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一要分类改进,实现佛教文化旅游业深入发展;二要重点培育,打造佛教文化资源开发人才队伍;三要社会服务,塑造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积极形象;四要科学管理,营造佛教文化资源开发有序局面;五要创新思维,寻求佛教文化资源开发新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