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COX Ⅳ路线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的效果
【6h】

COX Ⅳ路线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的效果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中英文对照

声明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结果

第四章讨论

第五章结论

第六章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和目的]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房颤的发生机制有三种假说:多发子波折返假说;局灶激动学说;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房颤还引起了心房的电重构和解剖重构。近年,有些学者对房颤的研究转移到了基因的分子遗传学机制这方面。房颤的发生率高,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中,房颤的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美国,40岁以上的成年人有25%的风险罹患心房颤动。为了治疗房颤,临床上寻找了许多方法治疗来治疗房颤。目前,房颤的治疗方法可以分为四种:药物治疗、电除颤治疗、导管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和抗凝药,其复发率高、副作用大,而且需要长期服药。电除颤治疗首次效果好,但是复发率高,而且有引起心律失常和血栓的副作用,同时可能损伤身体其他器官组织。导管介入治疗创伤小,但是单次效果差,需要多次治疗,费用高,而且没有办法处理左心耳的血栓。外科治疗发展到了Cox—mazeⅢ的“切割和缝合”技术,是目前治疗房颤的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技术复杂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仅用于有限数量的病人。许多学者研究各种替代方法,如微波、高频超声波、冷消融、射频消融等。经过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及改良,运用双极射频消融钳,对迷宫路线进行射频消融的手术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因为改良的方法能够简化手术,减少心房后壁出血的可能性,能够减少主动脉阻断时间,减少手术时间。 为了明确合并有风湿性瓣膜病的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效果,我们医院从2006年开始开展了双极射频消融钳进行房颤射频消融合并瓣膜置换术。 [资料与方法] 收集从2006年3月到2008年12月在我院房颤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合并瓣膜置换术的患者32例,入A组,同期随机的32例行瓣膜置换术合并房颤的患者入C组。A组行COXⅣ迷宫线路射频消融术+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C组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过程中CPB时间、ACC时间,术中取心耳组织进行电镜分析消融与否的心肌组织结构变化。A组病人均放置临时起搏器。比较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情况(包括ICU停留时间,生命体征、心律的监测,可达龙的应用等)。术后当天、第1、2、3天测量肌钙蛋白水平。分析引流量和并发症,评价射频消融手术的安全性。收集随访的数据,评价射频消融术的有效性。统计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处理。 [结果] 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心功能情况、LA、LVEF、房颤时间、左房血栓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射频消融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16.3±7.5天,对照组为13.7±4.5天(P=0.023),两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差异。A组和C组的病人中,行二尖瓣置换术的CPB时和ACC时间两组之间的比较有意义(P<0.05[MVR],P<0.05[MVR]);行双板置换术的CPB时间比较有意义P<0.05[DVR],ACC时间比较没有意义P=0.08[DVR]。电镜结果提示心耳组织结构破坏严重。两组病人无需放置永久起搏器。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无统计学差异(0.621,0.876)。射频消融组引流时间少数偏长,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术后前3天(包括手术当天)的引流总量进行统计,射频消融组为500.1±160.8ml,对照组为454.4±290.9ml,射频消融组引流量比对照组多(P=0.03)。术后并发症比较,A组的少量心包积液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TnI水平高峰均为术后24小时内,术后第3天后接近正常,两组的比较有意义。术后射频消融组和对照组的EF值分别为60.0±9.9%、56.3±7.5%(P<0.05)。射频消融组随访窦性心律维持率在6个月、12月、18月、24月分别为83.8%、84.2%、81.8%、83.3%,对照组分别为6.5%、12%.7.7%、0%。 [结论] 1.双极射频消融术合并瓣膜置换术对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是安全的。 2.双极射频消融术合并瓣膜置换术对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是有效的,能成功复律并稳定窦性心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