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研究——以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
【6h】

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研究——以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表目录

图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视角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1.6 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大学科技园的概念

2.2 产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理论

2.3 产学研理论

第三章 科技园发展历史和现状

3.1 国外科技园发展状况

3.2 国内大学科技园发展状况

第四章 大学科技园的创建

4.1 大学科技园创建模式综述

4.2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历程

4.3 创建思路总结

第五章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现状

5.1 总体现状

5.2 主孵化园区发展情况

5.3 科技园发展规划

5.4 存在问题

第六章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

6.1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

6.2 企业对大学科技园的价值趋向

6.3科技园企业的研发

第七章 科技园服务平台建设

7.1 吧-知识交流平台建设

7.2 虚拟化的科技服务平台

7.3 学科性公司管理机制创新

第八章 大学科技园的外部环境

8.1 国家对科技园及园区企业的优惠政策

8.2 不同园区优惠政策的比较

8.3 有限的政府与无限的服务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从国内外科技园发展比较出发,探讨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包括创建和管理机制设计等问题。既有对科技园管理工作的总结和理论上的提炼,也有借鉴产业经济理论和知识经济理论对科技园今后发展的建议。
   创建科技园,我们认为既要考虑空间经济学中产业集聚的概念,又要考虑大学的财务负担问题,还要为建成后的投资和运营机制铺平道路。创建科技园的模式一般有大学独立的创建模式、大学和政府合作的创建模式、多个大学联合创建的模式三种模式。中山大学国家科技园的创建特点为:1、在创建模式上,中大科技园充分依据科研、人才、政策等方面的资源及科技园选址情况,多种创建模式并举。2、并且在实施合作创建模式时,依据资源配置状况,合作创建主体选择多元化。3、在园区发展模式上,依据区域产业环境、学科优势及市场需求,初步形成了由多个主题园区构成的“一园多区”的园区发展模式。科技园创建模式应该采取择优而从的资源整合模式,调动重要的要素资源是顺利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完善科技园运营管理机制,涉及企业、大学、政府三者关系的三螺旋结构。本文分别从企业和科技园、大学和科技园、政府和科技园三个角度探讨。
   企业和科技园的关系首先涉及科技园的定位。本文对中大科技园主孵化园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用问卷调查表的方法分析企业对科技园的评价,从而引出科技园的功能定位问题。对调查数据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在评价科技园的诸多要素中,第一主成分为各企业的总体评价共性因素,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分别为人才因子和品牌因子,体现了不同企业评价的特殊性。依托大学人力资源或借助大学高科技概念的品牌是不同行业企业选择大学科技园的重要差别要素。此外,调查还发现在研发上不同行业之间并没有体现出很大差别,倒是行业内部不同企业对研发的期望与评价有很大差别。在开发新的产品和采购成本下降方面,生物医药行业行业内不同企业的评价差异很大。
   大学和科技园的的关系涉及大学内科技园如何运作的问题。本文从知识经济理论出发,探讨了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管理机制的设计。
   一方面就内部组织建设,应用了有关知识产生、传输、更新、提升的“吧”的理论构建科技服务平台,就如何建设创意吧、概念吧、系统吧、实践吧提出相应的建议。建议在场所等条件限制的区域应建设虚拟科技园,如在中大科技园越秀园区,提出建设虚拟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议。
   另一方面,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一学科性公司的建设上,将学科性公司公司管理机制设计分为模板设计、机制设计和动态管理三个层次。笔者以中山大学学科性公司管理机制为例解释其含义。学科性公司的模板设计包括学科性公司的含义以及学校、学院、学者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学科性公司的机制设计包括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个人、学院、学校的分配机制。学科性公司制度的动态管理主要指其长期投资风险的控制(含品牌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政府和科技园的关系是科技园外部环境的最重要因素。本文比较了国内不同地区对科技园和科技企业的政策,发现高新区的政策有很多优惠,而不同地区政策差别不大。本文提出政府重在营造经营环境,并借鉴日本韩国科技园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有限政府的概念,政府应扶持小企业,减少重复建设和战略雷同,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应靠近大学和政府关注扶持的区域。此外,科技园应帮助企业减少和政府打交道的交易成本。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