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F-FDG PET/CT的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及其规律的研究
【6h】

基于F-FDG PET/CT的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及其规律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率词索引

声明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在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18F-FDG PET/CT在鼻咽癌诊断分期、疗效观察和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咽后淋巴结是一个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对鼻咽癌的临床分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基于18F-FDG PET/CT的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没有研究报道。本课题基于18F-FDG PET/CT拟探讨:①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②研究咽后淋巴结的18F-FDG功能代谢情况。③咽后淋巴结发生率、分布规律及与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规律。
   方法:自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期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行PET/CT检查和同期MRI检查的初诊鼻咽癌患者,共计347例,男276例,女71例,男女之比3.89∶1,年龄范围13~77岁,中位年龄45岁。回顾性分析了初诊时18F-FDG PET/CT资料、同期MRI检查及定期复查过程中的MRI资料。依据随访中对目标淋巴结治疗后的变化,参照UICC标准对咽后淋巴结进行定性。颈部淋巴结分区采用2003-RTOG分区方法。在XELERIS工作站上,采用阈值法以轴位PET图像上SUVmax的50%为阈值自动勾画感兴趣区(ROI)。将18F-FDG PET/CT资料的各参数(SUVmax、轴位最大短径)用五等级法(0级为正常,1级为可能正常,2级为不能确认,3级为可能异常,4级为确定异常)进行诊断分类,从而纳入ROC曲线以确定SUVmax和轴位最大短径的临界值,进而制定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采用x2检验分析咽后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⑴单纯将SUVmax纳入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08。当取SUVmax在1~2级之间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分别是88.4%和82.6%。单纯将淋巴结轴位最大短径纳入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90。当取1~2级之间时,其诊断价值最大,灵敏度为90.3%,特异度为76.1%。根据SUVmax和轴位最大短径结合绘制出的PET/CT ROC曲线显示,其曲线下面积为0.90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和82.6%。当取2~3级之间,诊断效能最高。进一步在2~3级间找诊断界点,当SUVmax为≥2.0、2.5、3.0、3.5、4.0、4.5、5.0时,轴位最大短径取≥3 mm、3.5 mm、4 mm、4.5 mm、5 mm、5.5 mm、6 mm时,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最佳的临界点为SUVmax>3.5,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6.9%、86.5%、86.7%;轴位最大短径取≥5 mm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5.6%、83.9%、85.1%。
   ⑵347例鼻咽癌患者中,18F-FDG PET/CT诊断咽后淋巴结转移者216例(62.2%),单侧出现151例,双侧出现65例,共检出咽后淋巴结344个。18F-FDG摄取333个,11个未见摄取,11个未见摄取的淋巴结均在头颈部增强扫描中发现。根据随访MRI资料,最后确诊为阳性咽后淋巴结共计320个(93.0%),11个无FDG摄取的咽后淋巴结中,未见转移者。333个(96.8%)摄取FDG的咽后淋巴结中,293个(91.6%)为转移咽后淋巴结,平均SUVmax为9.20±5.55,轴位最大短径平均值为10.55±4.30;40个非转移而有摄取的咽后淋巴结的平均SUVmax为4.23±2.08,轴位最大短径平均为5.32±2.96 mm。320个阳性咽后淋巴结位于左侧142个,右侧178个;具体分布为:枕骨/C1间145个(45.3%),C1109个(34.1%),C1/247个(14.7%),C212个(3.8%),C2/35个(1.4%),C32个(0.6%)。18F-FDGPET/CT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260例(74.9%),单侧124例,双侧136例,共计818个区域,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者232例(66.9%)。279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低(77.4%VS83.2%)。单纯出现咽后淋巴结转移19例,单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63例,咽后淋巴结转移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共同出现197例。
   ⑶咽后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的SUVmax及AREAmax均相关(P<0.01);与口咽、头长肌、腭帆提肌、腭帆张肌、翼内肌、茎突前间隙。茎突后间隙、蝶骨基底部、翼突基底部、枕骨斜坡、颞骨岩尖及蝶骨大翼受累相关(P<0.05),其中与腭帆提肌的相关性最强,关联系数r=0.322;与鼻腔、翼外肌、翼腭窝、颞下窝、眶尖、破裂孔、枕髁、副鼻窦、蝶鞍、海绵窦、颅内及寰椎的侵犯无明显相关性(P>0.05)。咽后淋巴结与Ⅰ b、Ⅱ a、Ⅱ b、Ⅲ、Ⅳ、V区淋巴结转移相关,P<0.001,并且相关程度依次按照Ⅱb、Ⅱa、Ⅲ、Ⅴ、Ⅳ、Ⅰ b区顺序递减。Ⅰ a、Ⅵ区与其他区域(如腮腺区、耳后区等)相关性不明显。咽后淋巴结与远处转移之间具有关联性,P<0.01。
   结论:①通过ROC曲线,我们提出基于18F-FDG PET/CT的咽后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应将SUVmax与轴位最大短径相结合,以SUVmax>3.5,轴位最大短径≥5.0 mm时,诊断效能最佳。②咽后淋巴结转移系18F-FDG高摄取的,用18F-FDG作为探针可以敏感的检出咽后间隙的转移灶,较好的用于鼻咽癌的N分期。③基于18F-FDG PET/CT,诊断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62.2%;从颅底至C3水平咽后淋巴结转移呈递减趋势循序性发展的规律。颈部Ⅱ b区可能是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首站。④咽后淋巴结转移与咽后间隙毗邻的解剖结构受累有相关性;咽后淋巴结转移与颈部各区的淋巴结转移具有关联性,这与颈部淋巴结的引流路线呈一致性。咽后淋巴结转移与远处转移之间可能存在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