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海中国济生会研究(1916—1937)
【6h】

上海中国济生会研究(1916—1937)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1、学术史的回顾

2、本文的研究时段、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第一章上海中国济生会成立的社会背景

1.1社会环境

1.2经济背景

1.3慈善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上海中国济生会的内部结构分析

2.1发展历程

2.2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

2.3会员结构

第三章上海中国济生会的经费来源和使用

3.1经费来源

3.2经费使用

第四章上海中国济生会的慈善事业

4.1普通慈善事业

4.2临时慈善事业

4.3教育慈善事业

4.4实业慈善事业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后记

展开▼

摘要

民国时期天灾人祸频发,社会上存在大量需要救济的弱势群体;与此同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快速发展,为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人们的慈善意识也逐渐加强;于是,上海中国济生会等慈善组织应运而生。上海中国济生会实行民主的管理模式,内部组织结构完整、部门健全、各部门分工明确,逐渐向规范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作为非盈利性的慈善组织,上海中国济生会采取多种形式筹集慈善经费。并通过这些途径宣传了自身的慈善理念,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一部分民众的慈善观念。上海中国济生会的慈善既有传统的慈善活动,更有新式救济理念下的救济活动,它在上海及全国大部分省区开展了大量的慈善救济活动,这些慈善活动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民间团体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调解和分配了一部分社会资源,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转型时期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