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农村金融供给问题研究
【6h】

中国农村金融供给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图表索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基础概念与理论依托

1.4 文章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文章的主要结论与创新之处

1.6 主要困难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 农村金融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

2.1.1 早期的探索与观点

2.1.2 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

2.1.3 金融体系的功能观

2.1.4 金融-增长关系的理论阐述

第二节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2.1 信贷补贴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2.4 局部知识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供给体系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概况

3.1.1 农村经济从繁荣到停滞的转变

3.1.2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深层次原因

3.1.3 当前制约“三农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动态变迁

3.2.1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产生与发展

3.2.2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现状

3.2.3 对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建设的反思

第三节 “三农发展”中的金融因素(小结)

3.3.1 我国金融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存在抑农重工、劫乡济城倾向

3.3.2 金融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第四章 中国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4.1.1 关于实证模型设定

4.1.2 关于因果关系检验

4.1.3 数据指标选取

第二节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金融发展的实证检验

4.2.1 实证检验结果

4.2.2 稳健性检验

4.2.3 因果关系检验

第三节 城乡差距与金融发展差距的实证检验

4.3.1 实证检验结果

4.3.2 稳健性检验

4.3.3 因果关系检验

第四节 实证结论

第五章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异化与供给抑制

第一节 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异化的表现

5.1.1 农村金融体系储蓄动员效率

5.1.2 农村金融体系资本配置效率

5.1.3 农村金融体系风险保障能力

第二节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一般原因

5.2.1 农业经济具有天然的高风险特征和显著的外部性

5.2.2 信息不对称与高交易成本

5.2.3 市场机制不健全与金融生态环境制约

第三节 过度管制与农村金融供给的闭锁效应

5.3.1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政府管制

5.3.2 财政金融改革与金融财政化

5.3.3 非对称改革与农村金融失血

第六章 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建设的国际借鉴

第一节 国际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模式和类型

6.1.1 国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组织类型

6.1.2 国外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中的金融形态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6.2.1 美国模式:多元复合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6.2.2 欧洲模式:合作金融为主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模式

6.2.3 日本模式:政府主导型合作金融供给体系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6.3.1 孟加拉与格莱珉银行:商业化小额信贷模式

6.3.2 巴西模式: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6.3.3 印度:国家控制下的多元复合信用模式

第七章 构建中国特色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第一节 中国特色金融供给体系的内涵

7.1.1 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层次

7.1.2 中国特色农村金融供给内涵

7.1.3 中国特色农村金融供给中介体系特征

第二节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7.2.1 动态一致、制度耦合与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改革

7.2.2 优化农村金融供给的生态环境

7.2.3 改进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政策体系

7.2.4 构建多层次、多主体的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我国农村金融供给问题。本研究基于这样一个共识:金融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此前提下,对这一共识在中国经济转轨阶段农村经济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重点考察了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探讨了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在“三农问题”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了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异化的表现和供给抑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内涵、目标和途径。
   本文由三部分七个章节组成。第一部分(第一、二章)主要是理论归纳与文献综述,也是本篇论文的立论基础。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主体,在回顾和分析了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后,指出了“三农发展”中金融因素的影响:对农村地区发展水平(农村居民收入与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结果,进一步分析了农村金融功能异化的表现,剖析了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成因。第三部分(第六、七章)是本文研究的归宿,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层次、多主体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矫正“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异化”,破除供给抑制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是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和农村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证发现,在旧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下,金融越发展,农村金融资源和经济增长要素流失的就越厉害,城乡差距就越大,农民增收就越困难。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路径依赖,必须重新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才能破解“三农问题”,避免经济发展陷入“拉美陷阱”,使农民等广大社会弱势群体失去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
   2.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异化和供给抑制,既有“三农发展”高风险的特质因素,也有政策失误与政府干预的因素,并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改革造成的。政府干预与过度管制形成的路径依赖具有很强的闭锁( Lock-in)效应,在强化管制的政策导向下,最终导致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错位和功能异化,未能建立起符合中国农村经济特点、符合国际经验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
   3.从国际实践看,有效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必然是多元化、市场化、综合性和民主性的,这体现了农村经济高风险特征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客观规律。任何强有力的国家控制即使能够在短期获得一定成效,但是如果因过度干预而破坏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寻租动力会导致政策预期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在长期必然难以为继(如巴西和印度)。
   4.实践证明,试图在现有的框架内重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是走不通的。未来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建设必须实行“新老划断”,充分借鉴日本和孟加拉国的经验,避免重蹈印度和巴西的覆辙,最终建立起类似美国模式的、同时兼具格莱珉普惠金融特征的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我国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建设必须放弃国家强力主导的陈旧观念,以综合金融的视野统筹考虑,充分调动包括农民和民间资本在内的一切资本的积极性,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变严格管制为有效监管、变国有控制为多元竞争,充分依靠市场机制,通过改造(商业银行)、转型(农信社)、新设(合作金融)、功能扩展(保险机构)等方式,创造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金融、国有资本以及民营资本充分竞争的政策环境,改变政府主导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单一模式,探索自上而下引导、自下而上主导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