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火山岩储层精细描述及应用——以大港油田枣35断块火山岩油藏为例
【6h】

火山岩储层精细描述及应用——以大港油田枣35断块火山岩油藏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引言

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研究内容

1.3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第3章 火山岩岩性识别和测井解释

3.1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及岩性识别

3.1.1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及岩石类型划分

3.1.2火山岩岩性识别技术

3.2火山岩裂缝识别与评价

3.2.1火山岩裂缝的类型

3.2.2储层裂缝的定量描述

3.2.3火山岩缝、洞的常规测井识别

3.2.4火山岩缝、洞的特殊测井识别

3.3火山岩储层测井综合解释与评价

3.3.1火山岩储层双重介质模型

3.3.2火山岩双重介质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

3.3.3 双重介质储层测井多井处理与结果分析

第4章 火山岩精细对比与岩相分析

4.1火山岩模式

4.1.1火山岩喷发模式

4.1.2火山岩空间展布模式

4.1.3层火山模式

4.1.4枣35断块火山岩模式

4.2火山岩岩相模式

4.2.1前人建立的相模式

4.2.2枣35断块火山岩相模式

4.3火山岩体精细对比与细分技术

4.3.1火山岩期次划分

4.3.2火山岩油组和小层划分

4.4火山岩体岩相分析技术

4.4.1划相原则

4.4.2火山岩相类型

4.4.3火山岩微相划分

4.4.4岩相划分方法及结果描述

第5章 火山岩地震构造解释与反演

5.1地震构造解释

5.1.1层位的标定和追踪

5.1.2断层的解释

5.1.3速度分析及构造成图

5.1.4构造特征

5.2地震波阻抗反演预测

5.2.1反演前处理

5.2.2储层井震匹配分析

5.2.3建立初始波阻抗模型

5.2.4波阻抗反演

5.2.5波阻抗反演结果分析

5.3地震属性分析

5.3.1地震属性拾取及相关性检测

5.3.2地震属性的储层地质解释

5.4基于多属性的神经网络岩性反演

5.4.1基本原理

5.4.2地震属性与电性的相关性分析

5.4.3神经网络培训

5.4.4多参数地震反演

5.5储层岩性反演的地质解释

5.5.1根据岩性分类标准划分火山岩、计算储层厚度

5.5.2根据岩性反演体绘制孔隙度分布图

第6章火山岩储层评价与储量计算

6.1火山岩储集空间

6.1.1储集空间类型

6.1.2储集渗流配置关系

6.2火山岩储层特征

6.2.1储层基质有效性评价

6.2.2储层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6.2.3隔夹层特征

6.2.4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6.3火山岩储层分类评价

6.3.1岩性分类

6.3.2物性分类

6.3.3储层分类评价结果分析

6.4储量计算

6.4.1储量计算方法

6.4.2储量计算单元

6.4.3储量参数的确定

6.4.4储量计算结果

第7章 储层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

7.1火山岩裂缝性双重介质储层地质建模

7.1.1构造地质模型的建立

7.1.2岩性岩相分布模型的建立

7.1.3储层骨架模型的建立

7.1.4储层物性模型的建立

7.2裂缝性火山岩双重介质油藏油藏模拟

7.2.1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稠油油油藏模型的建立

7.2.2开采动态历史拟合

7.3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7.3.1剩余油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

7.3.2剩余油分布的定量分析

7.3.3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分析

第8章裂缝性稠油油藏开发模式研究

8.1火山岩裂缝性储层渗流模式

8.1.1裂缝-孔隙型储集渗流模式

8.1.2大孔大缝-小孔小缝复合型储集渗流模式

8.2裂缝性稠油油藏采油机理

8.2.1裂缝性稠油油藏弹性驱采油机理

8.2.2裂缝性稠油油藏水驱采油机理

8.2.3裂缝性稠油油藏微生物采油机理

8.2.4裂缝性稠油油藏热采方法的采油机理

8.3裂缝性稠油油藏开发方式的对比分析

8.4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注采参数的优化研究

8.4.1注汽强度的优选

8.4.2注汽干度的优选

8.4.3注汽速度的优选

8.4.4逐周期注汽强度递增率的优选

8.4.5焖井时间的优选

8.4.6注汽压力的优选

8.5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合理井距井网优化调整

8.5.1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合理井距的优化研究

8.5.2裂缝性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合理井网的优化调整

第9章 开发调整方案及先导试验

9.1调整方案的制定

9.2调整方案的开发指标

9.3各调整方案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

9.4推荐方案

9.5先导试验及其效果

9.5.1蒸汽吞吐先导试验

9.5.2试验目的

9.5.3选择原则

9.5.4选择结果

9.5.5试验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裂缝性火山岩可以成为良好的油气储层,由于火山岩的组成、结构和各种勘探条件的复杂性,火山岩油气藏又是目前油气勘探开发的难点。而当裂缝性火山岩油藏和稠油油藏复合为一体时,则成为一个更为艰巨的研究课题。其中涉及到三个重要环节,即火山岩的预测、裂缝性储层的储集和渗流系统的描述和评价以及裂缝性稠油油藏的开发模式的选择和优化。本文以大港枣园油田枣35断块火山岩油藏为例,系统开展裂缝性火山岩稠油油藏的精细描述和开发模式的研究。 通过岩心、测井、开发特征等分析表明,枣35断块火山岩油藏为裂缝性双重介质稠油油藏,储层主要发育于气孔玄武岩、致密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中。在岩心观察和化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提出了火山岩缝洞储层的测井综合识别技术。通过波阻抗反演、地震属性分析和基于多属性的神经网络岩性反演,开展了火山岩储层横向预测。在储层有效性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储量计算,建立了双重介质三维地质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气孔玄武岩的采出程度相对最高,但其地质储量最大,目前剩余可采储量仍然最多;裂缝系统地质储量小,而采出程度高。所以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基质系统中,因此基质岩块系统中的原油是主要的挖潜对象。 通过对热水驱、热水吞吐、井排交错吞吐和整体吞吐四种调整方案的对比分析,井排交错吞吐开采是最佳开采方案,与常规水驱开发相比最终采收率可提高5-6%。在对裂缝性稠油油藏渗流模式和采油机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开发模式的优选,提出了开发调整方案并进行了开发先导试验。枣35断块蒸汽吞吐先导试验表明,蒸汽吞吐开采适合裂缝性火山岩稠油油臧的开发,吞吐生产产量与常规注水开发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含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经济评价结果表明蒸汽吞吐开采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