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企业文化的经济学分析
【6h】

企业文化的经济学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企业文化概论:内涵和机制

第三章企业文化的市场环境和内部博弈机制

第四章企业文化的内部博弈分析:成员与企业的信任

第五章企业文化的内部博弈分析:成员与成员的竞争

第六章企业文化的内部博弈分析:成员与成员的合作

第七章总结及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摘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有没有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对于该企业的活力、凝聚力、生产经营效率,特别是长期的生存发展能力,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认识水平和实践,与许多成功的国外大企业相比,目前有很大的差距。这方面的差距事实上正是影响我国企业经营效率和稳定发展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根源之一。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认识和实践两方面的落后,当然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经营的时间短有关,但也与我国对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不够有很大关系。当前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不仅比较少,而且主要停留在概念、作用、模式和经验借鉴等比较浅层次问题的分析,对企业文化的性质和关键特征,企业文化产生发展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企业文化形成的环境条件和相关策略问题等的研究,特别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深入到经济主体微观行为层次的深层次分析非常薄弱。为此本文根据我国当前进行企业文化研究的迫切需要,针对以往我国企业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作,特别是博弈论和进化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论文第一章首先对国内外企业文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情况,特别是我国与国际上先进的企业文化实践和研究水平的差距,作了简单的介绍、归纳和分析,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阐明了企业文化的内涵、特征、结构、类型和作用机制等问题。第三章对企业文化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内部博弈关系,进行了一般的理论分析和归纳总结,并分析了市场环境中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的博弈。这一章是为后面几章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所作的准备。论文的第四章到第六章,在企业与成员以“最大化自身效用”和“契约自由”等假设下,通过对企业内部成员与企业的信任、企业内部成员的竞争、企业内部成员的合作等博弈分析,深入分析与企业文化形成发展有关的行为主体,在利益驱动下交互作用的关系,群体行为演化的内在进化机制,从而揭示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发挥作用所面临的内部环境约束。第七章则在前面各章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的规律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等,作了认真的归纳总结和进一步讨论,对我国企业如何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论文的理论启示作了一定的总结。 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一、企业文化处于市场环境,人力资本所有者作为潜在的企业成员通过契约进入企业或企业成员退出企业都与市场的现实状况高度相关。二、企业文化建设应当针对和适应企业与成员的经济理性行为。企业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直接地影响他们在工作中的行为方式。在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的报酬制度保证对成员的信任、提高产出水平的同时,成员同样也可以通过“信号”发送等行为增强企业对自身的信任程度;对成员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企业同样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影响成员的行为。因此,应当从收益和成本等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企业文化面临的内部博弈关系,采用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法。三、企业文化建设应当根据企业内部具体的实际情况。各个企业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收益水平、合作成本、贴现率等各个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即使是简单地将其他企业十分成功的文化建设方式移植到本企业来,可能会因为不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失去作用。四、通过企业与成员、成员与成员的重复博弈可以发现决定企业或成员行为的不再是单次的净收益,而是在一段时间上净收益的折现值。时间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较长时间的稳定关系有利于企业与成员。五、通过分析可以认为,如果企业中有足够多的成员并且当这些成员可能出现非理性行为时,根据成员与成员博弈均衡的不同,有些情况下企业文化最佳建设时机是在企业建立初期,而有些情况下企业文化建设要从长期的角度出发,着手进行建设工作。 本文对我国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五个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一、企业文化与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二、企业与成员的利益均衡;三、充分利用策略、制度和契约等经济手段;四、对企业成员长期工作的激励;五、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过程。 论文的研究也表明,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博弈论和进化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引入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可以大大加深对企业文化研究的深度,使得企业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统,所得到的结论也更加科学和可靠。这一点无论对企业文化研究本身,还是对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借鉴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