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抽象个体到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6h】

从抽象个体到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导言马克思思想与形而上学问题

第一章马克思对完成了的形而上学的批判总路径

第二章马克思对前黑格尔的形而上学的批判:抽象个体批判

第三章马克思对完成了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客观精神批判

第四章后黑格尔时代的形而上学状况及其批判

结语:一种可能的出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及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展开▼

摘要

首先阐明感性和活动原则在完成了的形而上学的各个阶段的表达方式,然后考察这些表达方式在作为形而上学之完成的黑格尔哲学中如何成为被超越的环节,最后,通过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获得对完成了形而上学自我完成道路的本真的领会。 以笛卡儿为枢轴可以将实体原则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笛卡儿之前的哲学。这个阶段的特征在于,存在者同存在者的存在未经区分,这种未经区分表现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还保持着直接的同一性。在这个阶段,感性确定性得到直接的肯定,人以经验的方式对待一切事物。黑格尔将直接同一性看作最早的质朴的思辨形式,然而在主体与客体尚未明确区分的阶段,这种看法事实上就将事后要求着的事先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在了原始的个体经验之上,这可以被看作是形而上学超验本质的来历。在马克思看来,问题在于存在者同存在者的存在的未经区分应当被领会为人的存在同一般存在者的存在的未经区分,因而在原始的个体经验中就已经包含了抽象。这个抽象就是对存在的一般抽象,由建立在一般抽象之上的个体的经验得出的直接的感性确定性,显然还不是真正的感性。 第二个阶段是笛卡儿哲学。这个阶段的特征在于,存在者同存在者的存在的区分被经验到了,并且这个区分被表达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区分。笛卡儿的“我思”是个体经验的结果,因而主体实质上是存在论意义上的被表象的第一个客体。 第三个阶段是斯宾诺莎哲学。这个阶段的特征在于思维与存在的彻底分离,并且都丧失了现实性的存在。斯宾诺莎将有限事物看作完满性(实体)的否定形式,而完满性(实体)则否定了这种否定,从而获得对自身的绝对肯定,即唯一现实性的存在。在黑格尔看来,这个实体是由经验得出的定义,是单纯的自身肯定,因而不是真正的思辨概念。 以康德为枢轴可以将主体原则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亚里士多德经过笛卡儿到康德。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原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在主客同一的立场上将形式看作本质,将质料看作实存,而运动则是存在者从实存到本质的实现过程;二是在主客分离的立场上将外部存在看作自身同一的实体的个别规定,即定在,而将运动看作是定在间的相互作用和转换。后者就是机械运动。而康德在主客分离的基础上将外部世界的规定纳入主体内部,将活动理解为主体对表象的综合,这就是思辨活动。黑格尔认为康德没有将活动原则贯彻到客体中去,而马克思指出黑格尔不过是将思辨逻辑当作了自我意识同外部存在的共同本质。 第二个阶段是从康德到费希特。康德以先验的方式在作为个体意识的自我意识中建立了普遍性、必然性意义上的客观性,并且使得主体脱离了笛卡儿“我感知”意义上的“我思”,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活动原则(先验统觉)。黑格尔按照费希特方向发展了康德的活动原则,要求取消先验的假设(物自体),并将范畴活动变成现实的活动。马克思则指出康德的问题在于仅仅从外在性的角度来对待感性,而黑格尔的要求仅仅是以作为客观精神的普遍意识来超越作为个体意识的自我意识,真正现实的活动应当是感性对象性的活动。先验哲学的积极意义在于指出了人的世界(或者说类存在)相对于现实的个人的先在性。 黑格尔哲学是之前一切形而上学的完成,因此黑格尔哲学直接就是完成了的形而上学自身。在从抽象个体到现实的个人的发展道路上,黑格尔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这个贡献概括地来说就是:突破了个体意识的樊篱,达到了客观的思想,从而摆脱了狭隘的主观性,并且将现实看作主体活动的过程。但是黑格尔对感性活动仍然缺乏真实的了解,这使得他的贡献仅仅是体现在意识的范围内超越了个体,却无法从现实的角度突破思维的抽象。比照之下,马克思从感性活动的原则出发,才真正达到了现实的个人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起点。 具体说来就是:黑格尔通过否定之否定,将差别保持在同一之内。原先个体意识的自我完成,不过是“形式在自身内的发展”,黑格尔则将形式同样看作是世界的本质,具体的存在物不过是形式在世界内的展开,这就使得原先在斯宾诺莎那里具有不可穿透性的实体成为了具有了创造的原则。个体意识在自身内的运动变成了自我意识通过外化而达到对象,又扬弃了对象回到自身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否定的不是任何一种作为定在的环节(无论是作为个体意识的自我意识,还是自我意识的对象),而是自我意识的外化和对象的扬弃这一过程。先前的形而上学的症结就在于将过程看作彼此分离的两个在自身内保持单纯同一的环节之间的转换,这种转换完全照搬了来自于经验的机械运动的模式,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则在自我意识外化和回归的整个运动过程中都保持着对立统一。这一从外化到返回的过程就是主体的自我实现过程,这里的“主体”,当然就不再是作为抽象个体的个体意识,也不是作为抽象个体的定在,而是绝对精神。就这种绝对精神在意识自身之内而言,它叫做普遍意识,就其外化并扬弃外化返回自身的过程而言,它叫做客观精神。因此,的确可以说黑格尔哲学克服了抽象个体,而达到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思辨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对抽象个体的克服是虚假的。因为黑格尔破除抽象个体的方式并不是破除抽象形式,而相反加深了这一抽象,将个体意识内的片面的抽象变成了普遍的抽象、绝对的抽象,并且通过将一切个体意识和定在都看作是绝对精神的抽象形式而将两者统一起来。这事实上就将需要揭示的原初经验的异化当作了理论的起点,将作为辩证法的思辨的形式运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生命,从而在扬弃个体意识的同时也扬弃了人的真正的感性,将主体表达为纯粹活动的同时也就消灭了真正现实的个人。通过马克思对完成了的形而上学的不同领会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在原初经验中被当作自身与自身的对象的持立状态,因而是直接的自身同一;黑格尔则将观念与自然保持为外在性中的对立统一,这就使得对外化的扬弃成为对外化的确证,从而对抽象个体的克服成为对这种抽象个体的现实性的论证。 费尔巴哈恢复了感性的原则。感性的原则之被埋没,一方面是因为费尔巴哈之前的唯物主义站在物质存在论的立场上,将人等同于生物性的存在物,因而无法说明文化世界;一方面是因为黑格尔哲学的巨大综合将意识与感性对象的对立纳入了理论内部,感性成为了纯粹抽象的形式。费尔巴哈之前的形而上学对感性有三种理解:感受性、受动性和异在性。感受性局限于人的感觉,因而其对象只能是定在;受动性局限于人的需要,因而缺乏能动的原则;异在性贯穿于前二者之中,或者作为抽象个体间的彼此外在,或者作为意识与对象的彼此异质,最终被黑格尔表达为外在性,并与外在的对象一同被扬弃。 费尔巴哈将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同作为自我意识的人统一起来,同时将自然存在物同人的存在统一起来,不是将人与自然的这种统一并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的感性之上。因此马克思赞扬费尔巴哈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实在的科学。但是费尔巴哈仍然将感性当作人的既定的类本质,即作为既定的自然存在物的人的类意识的实体,他仅仅将人当作感性客体而不是感性活动。因此,他无法为类意识找到真正的感性来源,从而无法走出普遍意识,在历史的领域内又倒回了唯心主义。 在原初经验中,作为抽象个体的个人是意识与存在的单纯的自身同一。一种理解将这种同一看作万物有灵论,也即将一切抽象个体看作是神性和物性(人性)的同一体,其结果是将人看作唯灵论的存在;另一种理解将抽象个体的实存看作是潜能,即可能性的存在,而将抽象形式看作是本质,即现实性的存在,从潜能到本质就是抽象个体的实现,这种理解被作了片面的发挥,即将实存当作了质料,其结果之一是将人看作物质性的存在,另一个结果则结合前者,将个体看作是神(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的中介。无论是物质性的存在还是唯灵论的存在都不能揭示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 马克思提出现实的个人来对完成了的形而上学加以批判。批判的目的有二:其一就是揭示出现实的个人就是被完成了的形而上学所遮蔽和遗忘的本真的关联。其二就是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完成了的形而上学自身发展和实现的真实动力。因此,这个批判既不能满足于对形而上学问题的任何既定的回答,同时却片刻不能丢弃追问的努力本身。 存在论讨论的是存在者的存在之根据,而形而上学则将这一根据归于超验之结果。近代形而上学则将知识论同存在论合并为为一,将存在者的存在根据问题等同于存在者的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因此,要领会现实的个人,就必须突破完成了的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样式,根本摈弃知识论路向。 在存在论的角度看来,现实的存在者就是对象性的存在者。现实的个人绝不是从前任何意义上的个体,而从一开始就是对象性的关系,就是对象性关系意义上的全体。抽象个体只能是定在,而真正意义上的实存,绝不是定在的实在性,而是对象性的存在之间的对象性的关系。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而社会并不是对个体的否定,而是对抽象思维的否定。现实的个人对抽象个体的超越同时也就是对客观精神的超越。 从生存论的立场来看,对象性的存在直接就是对象性的活动本身。现实的个人不是要求找到一个新的思辨逻辑前件或者给出一种新的对世界的解释,而是要求越出完成了的形而上学的总体建制——因为完成了的形而上学就以异化作为起点——去领会存在。马克思通过区分主体和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来消解既定的主体,并将主体看作是活动的产物。这就真正实现了感性活动原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