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急性期凝血——纤溶活性的异常
【6h】

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急性期凝血——纤溶活性的异常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符号说明

前 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短暂脑缺血的研究进展

致 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目的: 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是神经科常见的疾病,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认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了微血管栓塞或血流动力学异常造成的局部脑缺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远较我们预期的高,其7天内发生脑梗死的机率高达10﹪左右。并且对TIA发作后预防脑梗死的时间窗很短,故对其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评估成为其诊断和进一步治疗中的重要方面。目前对其危险因素的研究仅限于临床症状的综合评价,但是对其发展为脑梗死的具体机制的研究甚少。准确有效地治疗依赖于对其病因的正确认识,国外有研究报道TIA患者存在一定的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 1.探讨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纤溶异常在TIA患者疾病进展中的作用; 2.判断各分子标志物在对TIA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血栓前状态中的诊断价值,以期将高风险向脑梗死的TIA患者区别出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发色底物法检测随机选取的30例正常对照和50例急性期(<3天)的TIA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肽A(F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及D-dimer的水平,探讨TIA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及部分TIA患者存在的凝血、纤溶异常,筛选出有助于判定病情变化的指标,尽早判断患者的预后,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取2005年9月~2006年8月在我院急诊科和神经内科就诊的50例急性期(≤3天)的TIA患者,综合其临床资料根据“6分-ABCD”评分标准将TIA患者分为:高危组(ABCD评分≥5分)18例;低危组(ABCD评分<5分)32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肽A(FPA),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活性,试剂山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D-dimer含量采用荧光免疫法由瑞士达全自动免疫分析测得,各项结果以x±s表示,与随机选取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t检验。并对两组的各个指标行直线相关性分析。 结果: 1.TIA组血浆vWF、FPA、D-dimer水平、PAI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明显高于对照组;t-PA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 2.高危组TIA患者的血浆vWF、D-dimer含量和PAI活性亦高于低危组,差异有显著性,而FPA、t-PA水平并无显著性差异。 3.TIA患者各个指标相互关联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 4.TIA患者的vWF与FPA、t-PA及D-dimer呈明显的正相关(P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