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来源的DCs的体外诱导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6h】

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来源的DCs的体外诱导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英文缩略词表

研究背景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和展望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和即将发表的论文

本研究获得的基金资助

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M)为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其特征是浆细胞合成分泌单克隆的独特型(Id)。迄今,应用常规化疗(马法兰、强的松等),MM患者中位生存期仍然徘徊在3年左右。大剂量化疗结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但仍远未达到治愈。 树突状细胞(DCs)是体内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有文献报道,采用MM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DCs负载Id后的免疫治疗方案,患者出现显著的抗肿瘤免疫应答。MM患者经过传统治疗后易留下微小残留肿瘤,此时使用以DCs及DCs激发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为物质基础的免疫治疗有助延长患者生存期,并延迟复发,值得深入探讨。 目的本研究在体外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DCs,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旨在为以DCs为物质基础的MM的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从MM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在含GM-CSF和IL-4的培养基中培养,在培养的第7d,以诱导凋亡的多发性骨髓瘤细胞XG-2进行抗原负载,24h后加入TNF-a继续诱导2~3d,获得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的MM患者来源和正常人来源的DCs。进而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FITC-Dextran吞噬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和MTT法等方法比较MM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DCs的形态、增殖、表型及功能差异。 结果MM患者和正常人来源的DCs皆具有典型的形态特征,两者的生长曲线亦无明显差异。同时患者和正常人来源的DCs细胞均高表达CDlα、CD80、CD86和HLA-DR等树突状细胞的相关抗原和共刺激分子。但MM患者来源的DCs在培养早期即高表达、且持续高表达PD-L1,而PD-L2的表达则较正常人低(p<0.05);患者来源的DCs自分泌高水平的IL.10,体外激发自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较正常人下降(p<0.05);MTT法测定DCs激发的T细胞的细胞毒结果显示,经MM患者源DCs激发后的自体T细胞对MM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明显高于IL-2活化的T细胞对MM细胞的非特异性杀伤作用,但比正常人来源的DCs活化的T细胞对相应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能力低(p<0.05)。 结论从MM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能诱导培养出形态典型的DCs,可以有效地提呈抗原并在体外激活T细胞增殖,发挥对MM细胞的非特异性杀伤作用,但MM患者来源的DCs由于自分泌高水平的IL.10和高表达PD-L1而影响其功能的行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