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茯苓种质资源多样性与代料栽培技术初步研究
【6h】

茯苓种质资源多样性与代料栽培技术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文献综述

1.茯苓概述

1.1茯苓的资源分布

1.2茯苓栽培历史及产区变迁

1.3茯苓的药用价值

1.4茯苓的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

2.茯苓栽培技术

3.遗传标记及其在食(药)用真菌中的应用

3.1形态学标记

3.2细胞学标记

3.3生化标记

3.4分子标记

4.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茯苓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2.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

3.2聚类分析

4.讨论

第三章茯苓菌株的ISSR分析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2.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 27个茯苓菌株DNA的检测与测定

3.2引物筛选

3.3反应体系的正交优化

3.4退火温度筛选

3.5反应体系稳定性检测

3.6 ISSR分析

4.讨论

4.1 ISSR引物筛选

4.2反应体系的优化及退火温度的筛选

4.3 ISSR分析

4.4 ISSR分析与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的比较

第四章茯苓代料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试验材料

2.2试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菌丝生长速度测定

3.2室外大田代料栽培的产量统计及分析

3.3室内棚室代料栽培产量统计及分析

3.4 Duncan新复级差分析

3.5大田和棚室发酵料栽培

4.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采用酯酶同工酶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茯苓栽培菌株及部分野生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茯苓代料栽培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对茯苓27个供试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共检测到了186条酯酶同工酶谱带,每个菌株所具有的酶带数为5~9条不等,多数为6~8条,27个供试菌株共有17种酶谱类型,其中部分菌株之间酶谱完全相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81%的相似水平上,供试的27个菌株可分为七个大类。第一类:Y1(宝山)、云苓1号、5.78、茯苓3号、A9、A10、岳西、T1、901、Z(z)、50864、靖洲28、GD和GZ;第二类:PO、华中、鄂1号和茯苓28;第三类:SD;第四类: 50478、神苓1号(S1)、SC、50876和DB;第五类有:闽006号;第六类有:L;第七类:Z(1)。部分菌株之间相似系数为1.0,表明它们亲缘关系很近,这些菌株可能存在同物异名现象。 采用来源不同的4个茯苓菌株对40个ISSR引物进行筛选,选择扩增稳定、多态性较好的12个引物用于ISSR分析。在正交优化扩增体系和筛选退火温度的基础上,用12条引物对27个茯苓菌株进行ISSR指纹图谱分析,共扩增出85条DNA带,其中多态性带64条,占总带数的75.29%,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7.1条带。聚类分析表明,在82%的相似水平上,27个茯苓菌株可分为六个大类。第一类:Y1(宝山)、A9、50478、Z(z)、鄂1号、Z(1)、50864、DB、901、5.78、GZ、GD、云苓1号、茯苓3号、岳西、华中、茯苓28、靖洲28、A10、T1;第二类:野生菌株P0和闽006号;第三类:山东SD;第四类:安徽的野生菌株L;第五类:50876和S1;第六类:四川的SC菌株。 ISSR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酯酶同工酶分析的结果,同时也弥补了酯酶同工酶在蛋白质水平上分析的不足。ISSR和酯酶同工酶分析的结果,同时将野生菌株L、山东菌株SD及福建菌株闽006各自划为独立的三个类群中,并且均将GZ和GD,云苓1号和茯苓3号,Z(z)和50864,S1与50876等菌株归为相似系数较高的同类中。但ISSR分析结果与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差异。首次应用ISSR标记技术对茯苓进行菌株鉴定和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表明ISSR标记技术具有简便、高效,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特点,在茯苓菌株鉴别及亲缘关系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茯苓代料栽培技术研究表明,以松木屑、松木碎块作为代料栽培的主要原料,采用栽培地搭置低矮简易棚,试验效果较好,其茯苓引疤接种成活率达92.85%,平均生物学效率达18.25%,与段木栽培对照处理的结果接近,茯苓代料栽培首次试验取得初步成功。棚室栽培和大田露地栽培的效果,较大田低矮简易棚略差;以松木屑、松木碎块为主要栽培原料的配方,栽培效果优于以棉籽壳、松木碎块为主要栽培原料的配方。茯苓代料栽培技术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