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上颌窦黏液纤毛系统传输方式的研究
【6h】

上颌窦黏液纤毛系统传输方式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上颌窦纤毛输送系统形态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上颌窦开口的形态学观察

第一章鼻内镜下上颌窦开口的形态学观察

第二章上颌窦自然开口和传输途径与鼻窦引流形态学总特征的一致性研究

第三章上颌窦自然开口的超微结构与纤毛分布观察

第三部分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系统传输途径观察

第一章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在上颌窦内传输途径观察

第二章上颌窦自然开口区域粘液纤毛输出途径观察

第三章上颌窦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在上颌窦鼻腔侧传输径路观察

第四部分上颌窦自然开口开放方式对上颌窦纤毛传输途径的影响

第五部分讨论

第六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与博士学位课题相关的文章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形态学、纤毛分布和传输途径,明确上颌窦粘液纤毛系统的主要输出途径部位和方式及恰当的上颌窦自然开口开放方式。 方法: ①鼻内镜下观察半月裂和/或筛漏斗(197名患者),上颌窦开口的开放状态及其下缘的形态学表现; ②鼻侧矢状位剖开1具尸头,观察鼻窦及其引流通道引流形态学总特征,观察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开放形态; ③上颌窦自然开口边缘分区的确定:前缘为2.5点,下缘为5.8点,后缘为8.11点,上缘为11.2点; ④对1侧上颌窦自然开口粘膜的上、下、前、后缘进行扫面电镜检查,观察在自然开口不同方向上纤毛摆动方向、纤毛分布情况及其细胞成分的异同; ⑤鼻内镜下观察1例行柯陆式手术的上颌窦对新鲜血液和活性碳颗粒的传输途径; ⑥鼻内镜下观察粘脓涕和活性碳颗粒分别从14侧(392名患者)、30侧上颌窦自然开口排出的位置; ⑦鼻内镜下观察上颌窦自然开口到后鼻孔的引流通道形态,共30侧鼻腔;观察粘脓涕在14侧鼻腔和活性碳颗粒在30侧鼻腔内的传输途径; ⑧设立2个观察组,观察示踪剂从上颌窦内向鼻腔的传出途径的差别。实验A组30侧术后上颌窦:ESS手术中全面开放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实验B组30侧术后上颌窦:ESS手术中采用上颌窦自然开口前缘和(或)后缘扩大、完整保留下缘。 结果: (1)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开放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开放型127侧(40%);裂隙型95侧(30%);隐匿型95侧(30%); (2)筛漏斗内窥及222例上颌窦开口,下缘都向下弯曲凹陷,但凹陷的程度不一; (3)筛漏斗内被窥及的222侧上颌窦开口中,向下弯曲凹陷的下缘能形成明显的沟槽样形态的有147(66%)侧; (4)鼻窦及其引流通道呈下后内走行的三维空间引流姿态; (5)上颌窦自然开口的上、下缘在下后内引流总趋势上有充分的表达,但上缘与上颌窦口延续,下缘与筛漏斗外侧壁延续; (6)在上颌窦自然开口窦内侧的上、下、前、后缘粘膜,扫描电镜下均可见到密集的纤毛细胞,在各个方向上各自纤毛的摆动方向一致,但各个方向相互间纤毛的摆动方向不一致;微绒毛细胞数量在四个方向上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前、上、下、后缘;分泌细胞数量在四个方向上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上、前、下、后缘; (7)上颌窦内不同方向的新鲜血液和活性碳颗粒,朝自然开口方向传输,最后经上颌窦自然开口下缘,尤其是下缘后分向鼻腔传输; (8)鼻内镜下观察到粘脓涕(14侧)和活性碳颗粒(30侧)全部从上颌窦自然开口的下缘排出,下缘后分是引流的核心区域; (9)上颌窦自然开口到后鼻孔之间的通道呈向下后内方向走行,粘脓涕和活性碳颗粒在这一通道上运行,路线清晰。 (10)全面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组30例中,从下缘引流者4侧(13.3%),从后缘和(或)上缘弥散进入筛窦者17侧(56.7%),示踪剂堆积于上颌窦内和(或)在窦内呈旋转性传输运动,但不能引流出上颌窦者9侧(30%);保留上颌窦自然开口下缘组,全部通过下缘直接进入中鼻道(30/30,100%),无改变引流途径的病例。 结论: (1)上颌窦自然开口及引流通道的形态可分为开放型、裂隙型、隐匿性三种,钩突与筛泡前壁的位置及相互关系的变异构成三种类型的解剖学与形态学基础: (2)上颌窦口周围纤毛分布密集,纤毛摆动方向朝向后部; (3)正常上颌窦粘膜黏液纤毛传输系统传输途径为:从窦内周边向自然开口呈集中式输送,然后经自然开口下缘后份输出并沿沟槽样引流通道输送到鼻腔,继之呈下坡型向鼻咽部传输; (4)环形开放上颌窦自然开口后,局部瘢痕导致窦口下缘的传输途径中断,86.7%窦内纤毛传出途径改变为窦内滞留或改变途径; (5)保留上颌窦自然开口下缘的开放术后,100%窦内纤毛传输途径可从自然开口下缘顺利传出; (6)对FESS手术中需要开放上颌窦自然开口的病例,应采用保护自然开口下缘的开放方法,有利于术后维护上颌窦粘液纤毛系统正常的传输方式与传出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