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研究
【6h】

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研究背景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2.2.1国内研究现状

1.3研究目的

第2章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3研究方法

2.3.1构建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

2.3.2预调查

2.3.3正式调查

2.3.4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2.3.5质量控制

第3章结果

3.1一般情况

3.2应急网络、制度和人员配备

3.2.1应急网络

3.2.2应急制度

3.2.3应急人员配备

3.3监测、预警与现场救治反应能力

3.3.1监测

3.3.2预警

3.3.2现场救治反应能力

3.4培训与演练

3.4.1人员培训

3.4.2预案演练

3.5应急保障

3.5.1应急预案

3.5.2医院实验室监测能力

3.5.3应急协调机制与联防联控机制

3.5.4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与应急物资储备

3.5.5应急经费保障

3.6公众宣传和媒体沟通

第4章讨论

4.1一般情况

4.2应急网络、制度和人员配备

4.2.1应急网络

4.2.2应急制度

4.2.3应急人员配备

4.3监测、预警与现场救治反应能力

4.3.1监测

4.3.2预警

4.3.3现场救治反应能力

4.4培训与演练

4.4.1培训

4.4.2演练

4.5应急保障

4.5.1应急预案

4.5.2实验室监测能力

4.5.3应急协调机制与联防联控机制

4.5.4应急物资保障

4.5.5应急经费保障

4.6公众宣传和传媒沟通

第5章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构建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指标体系

5.1.2广东省医疗机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5.2建议

5.2.1建立医疗卫生应急网络,完善应急预案和工作指引

5.2.2夯实基础,着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现场救援能力

5.2.3抓好培训、演练基地建设,提高应急人员素质

5.2.4形成一个专业化、具备特殊技术的应急实验室网络

5.2.5建立稳定的应急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5.2.6构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系统

5.2.7加强公众宣传和与媒体沟通机制建设

5.3本研究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研究进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全球各地时有发生,如我国1988年上海甲肝流行、美国炭疽危机、英国疯牛病、2003年全球SARS,2004年东南亚禽流感等。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连动性、社会危害严重性、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等特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健康,而且给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非典”后,广东省各级医疗机构根据广东省卫生厅的要求,开展医疗机构应对能力的建设工作。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现状进行分析,为广东省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疗机构应急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性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广东省急救系统的医院为研究对象,采用目标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和深圳市120急救网络医院以及广东省其余19个地级市、县区级医院,共计209家医院进行问卷调查。 研究过程和内容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广东省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由广东省卫生厅应急办组织省内流行病学和应急专家进行两轮咨询,以及对广州和中山4家医疗机构进行预调查,然后形成了广东省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此指标体系对所抽取209家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进行调查。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应急制度、机构和人员情况;(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3)应急反应和现场救援;(4)应急保障;(5)公众宣传和媒体沟通。 结果 1.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机制初步建立被查医院中,68%医院成立应急办,95%的医院都有领导分管应急工作,并对应急工作进行专项部署。除广州和深圳依托120急救系统建立了市级应急医疗网络外,其他地区医疗机构未建立地区级应急医疗网络。 90%以上医院建立了应急协调、疫情值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应急医疗救治、传染病登记/报告、传染病预检与分诊、传染病消毒隔离、等制度;85%医院建立了实验室操作规程和管理、应急物资准备制度;80%医院建立了实验室检测制度。不足60%的医院建立应急资金准备制度。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已达一定规模,但队伍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医院应急管理人员1082人,本、专科学历占74.0%,高级职称占50.7%。 应急技术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三级医院优于二级医院,珠三角优于东西两翼,东西两翼优于粤北。从学历情况来看,99名博士和417名硕士(两者在科室间可能存在交叉)东西两翼仅1名博士和18名硕士,粤北没有博士和硕士。本科以上学历,珠三角占40%,东西两翼15%,粤北25%。检验科人员学历最低,专科及以下学历占71.93%,这种情况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医院尤为突出。从职称情况来看,高级职称,珠三角比例为10.82~32.32%,东西两翼仅为珠三角的1/2,粤北为珠三角的1/5~1/2。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现场救治反应能力弱医院接到报警后,救护人员到位,救护车开出平均需要时间4.8分钟,其中珠三角3.6分钟、东西两翼6.7分钟、粤北7.6分钟。医院对不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组建救治专家组的比例不同,传染病为96%以上,新发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灾害事故为80%以上,职业中毒为72.7%,而食源性疾病爆发、医源性感染爆发和生物/化学恐怖不足60%。不同地区间、不同级别间的医院组建救治专家组的比例无明显差异。 虽然全部医院都建立了传染病登记、报告,门诊日志制度,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上报工作。90%以上医院能及时发现并上报不明原因肺炎、发热异常就诊情况。80%以上医院能及时发现并上报不明原因的死亡和流感样疾病异常情况,但对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人数监测比例仅为33.3~46.2%。但因我省医院近两年才开始对上述疾病进行监测,医院尚未开展预警工作。 4.医务人员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已开展90%以上医院开展应急人员培训工作,80%的医院定期考核培训效果。培训主要内容为诊治传染病、非典型肺炎和人禽流感。77.5%的医院开展或参加应急演练,其中珠三角83.12%,东西两翼69.4%,粤北64.7%。演练的主要项目有120急救、SARS防护、禽流感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消防应急和人员疏散等,但没有开展医院间或医院与其他机构间的协同演练工作。 5.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有待提高85%以上医院制订了与传染病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但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生物/化学恐怖预案建立的比例仅为47.9%~66.7%。 医院实验室检测、监测能力弱,全省医院未建立实验室检测网络。 医院与卫生行政部门间、医院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间的应急协调机制运作良好,但尚未建立医院与其他机构间的联防联控机制。 全省医院平时病床数81000张,应急扩增病床数21000张,其中与传染病和重症相关的应急扩增病床数10744张,占应急扩增病床总数的51.2%。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应急扩增病床数量差异大。各地医院虽然配备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但还未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标准。 6.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宣传中的作用有待加强医院在对公众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作用不足,仅38.3%的医院有专门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的大众媒体宣传方案/规定。56.9%的医院专门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众教育的部门。 整体上,广东省医疗机构应急系统已具有一定应急能力,但全省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发展不平衡,珠三角优于东西两翼,粤北最差,三级医院又优于二级医院。 本研究创新之处本研究是首次分析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整体水平,以及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三级和二级)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间的差异,对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累基础资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