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癫痫患者顺式阿曲库铵、维库澳铵ED95测定及其药效学研究
【6h】

癫痫患者顺式阿曲库铵、维库澳铵ED95测定及其药效学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中国约有600万癫痫患者,每年新发病例40万左右,其中25%为难治性癫痫,已成为神经科的第二大常见疾病。癫痫病灶切除术为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手段,癫痫患者由于自身的病理生理改变及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导致肌松药阻滞效应降低,即此类患者对肌松药阻滞作用敏感性下降,这一现象在对甾类非去极化肌松药如泮库溴铵、维库溴铵(VEC)、罗库溴铵等研究中得到证实。而苄异喹啉类非去极化肌松药如顺式阿曲库铵(CIS)独特的代谢方式与前者存在差异,是否其药效学存在相似改变无相关报道,有待临床研究证实。对于癫痫患者行病灶切除术麻醉诱导及维持理论上应加大肌松药的剂量以满足手术需要,加大的剂量尚无文献报道,因而易造成术中肌松药应用不足或过量及术后肌松残余,增加此类患者麻醉风险。因此确立癫痫患者的非去极化肌松药客观量效指标ED95,指导其在癫痫患者术中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有关癫痫患者术中应用CIS药效学研究及其与VEC剂量.反应曲线测定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采取单次剂量法测定癫痫患者CIS与VEC剂量反应曲线确定两者ED95值并观测前者临床药效学变化,为癫痫患者临床合理应用CIS与VEC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癫痫患者CIS药效学研究
   目的:比较非癫痫颅脑手术患者、癫痫手术患者CIS的药效学差异。
   方法:择期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其中癫痫手术患者20例,非癫痫颅脑手术患者20例,分为癫痫组(E组)与非癫痫组(NE组)(n=20)。麻醉诱导静脉靶控输注(TCI)异丙酚4μg/ml、瑞芬太尼4ng/ml,静脉注射CIS0.15mg/kg。以TOF方式监测肌松程度,T1达最低时气管插管。靶控输注异丙酚3~4μg/ml及瑞芬太尼4~6ng/ml维持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T0)、给予肌松药后5min(T1)、15min(T2)、30min(T3)、45min(T4)、lh(T5)时的MAP和HR;记录气管插管条件、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恢复指数、药理作用时间、TOFr恢复70%时间、TOFr恢复90%时间。
   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方差齐性检验。一般资料、组问的MAP、HR、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药理作用时间、恢复指数和TOFr恢复70%时间、TOFr恢复90%时间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的MAP、HR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插管条件采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性别比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两组一般资料、血流动力学变化、气管插管条件、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作用时间、药理作用时间、恢复指数、TOFr恢复70%时间、TOFr恢复90%时间两组比较E组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癫痫患者对顺式阿曲库铵阻滞效应敏感性下降,临床应用应加大剂量。
   第二部分、癫痫患者CIS剂量反应曲线的建立
   目的:采用单次注射法建立癫痫患者CIS的剂量.效应曲线,确定其量效关系及ED95值,为癫痫患者CIS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患者分为20μg/kg组、30μg/kg组、40μ g/kg组、50μ g/kg组共四个剂量组,每组10例。全麻诱导静脉注射异丙酚和芬太尼。采用HXD—Ⅰ型多功能监护仪中力-位移换能器行肌松监测,刺激尺神经,监测拇内收肌四个成串刺激(TOF)中第一个肌颤搐反应(T1)最大抑制的百分率,并进行概率单位转换,单次CIS剂量进行对数转换,用直线回归方法建立剂量反应回归方程,计算CIS ED50、ED75、ED90、ED95值并记录起效时间。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先行方差齐性检验。患者一般情况、T1抑制值、起效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四组间的性别比采用构成比的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最大抑制百分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强(F=144.007,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起效时间各剂量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608,P=0.604),癫痫患者CIS的ED50、ED75、ED90、ED95分别为36.3μg/kg、46.1μg/kg、57.4μg/kg、65.4μ g/kg。
   结论:研究测得癫痫患者CIS的ED95值为65.4μg/kg,比目前临床采用的正常人ED9550μg/kg增加30.8%。
   第三部分、癫痫患者VEC剂量反应曲线的建立
   目的:采用单次注射法建立癫痫患者VEC的剂量.效应曲线,确定其量效关系及ED95值,为癫痫患者VEC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50例,ASAⅠ~Ⅱ级。患者分为20μ g/kg组、30μg/kg组、40μg/kg组、50μg/kg、60μg/kg组共五个剂量组,每组10例。全麻诱导静脉注射异丙酚和芬太尼。采用HXD-Ⅰ型多功能监护仪中力一位移换能器行肌松监测,刺激尺神经,监测拇内收肌四个成串刺激(TOF)中第一个肌颤搐反应(T1)最大抑制的百分率,并进行概率单位转换,单次VEC剂量进行对数转换,用直线回归方法建立剂量反应回归方程,计算VEC ED95值;并记录起效时间。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先行方差齐性检验。患者一般情况、T1抑制值、起效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四组间的性别比采用构成比的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T1最大抑制的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477,P=0.000),且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VEC的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69,P=0.337),癫痫患者维库溴铵ED95值为57.2μ g/kg,起效时间在5个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研究测得癫痫患者VEC的ED95值为57.2μg/kg。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