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运动的回顾与反思
【6h】

1954年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运动的回顾与反思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一、俞平伯与《红楼梦》研究

(一)建国前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

(二)建国初期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进展

(三)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成就及其局限

二、运动过程的回顾

(一)“两个小人物”的质疑

(二)毛泽东的介入

(三)学术论争演变为政治批判

三、分析与反思

(一)从学术论争上升到批判运动有着历史的必然

1、运动发生时的社会背景

2、这场运动所作出的学术上的清理是党对意识形态进行整合的一部分

3、知识分子思想的杂然纷呈及党尤其是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不信任,也直接导致了这场运动的发生

4、以运动的形式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是从延安时期就形成的模式

(二)对这场运动的几点反思

反思之一:这场运动以政治干涉学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其学术层面的价值不应被政治批判所掩盖

反思之二学术问题要通过正常的学术讨论来解决,以意识形态的大指判来代替正常的学术讨论,对以后的学术批评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如何处理学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是当今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反思之三:提倡在学术界展开正常的学术争鸣,既不能用政治运动的方式来压制不同的思想,也不能以所谓的权威来限制新思想的产生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章

后记

展开▼

摘要

该文以1954年批判俞平伯运动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进行分析。运动由“两个小人物”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质疑为开端,因此,要想对运动有深入的了解,必须首先了解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通过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俞平伯对“新红学”的建立功不可没,但是他的研究也存在着不足,尤其是无法引起那个时代青年人思想上的共鸣。因此,以《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位置及俞平伯在红学研究中的地位,俞平伯受到“小人物”质疑实为偶然中的必然。 第二部分,对整个运动过程进行回顾。“两个小人物”出于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大胆地向学术权威提出质疑,这是学术层面上的事情。毛泽东的介入,却使学术论争变成了一场批判运动。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在全国思想文化界开展起来了。 第三部分,分析和反思这场运动。这也是该文的重点所在。通过对运动发生时的社会背景、知识分子的状况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党对意识形态的整合以及从延安时期就形成的解决思想问题的运动模式等这几方面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从学术争论上升到批判运动有着历史的内在逻辑性与必然性。 该文得出几点结论: 第一,这场运动以政治干涉学术争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是其学术层面的价值不应被政治批判所掩盖:首先是“两个小人物”的创新精神及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所展现出来的新气象,是值得肯定与尊重的;其次是毛泽东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其政治眼光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的运用,为《红楼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视角,是红学史上的一大转折;最后,由“两个小人物”所引起的争论及后来运动的发展,使中国学术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学科都致力于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治学原则,也使一些从旧社会过来的专家学者开始反思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 第二,学术问题要通过正常的学术讨论来解决,这场运动以意识形态的大批判来代替正常的学术讨论,给以后的学术批评造成了不良影响。当前一定要正确处理学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看到意识形态是一种现实存在;其次,努力构建主流意识形态;最后,实现意识形态与学术的良性互动。 第三,提倡在学术界展开正常的争鸣,既不能用政治运动的方式来压制不同的思想,也不能以所谓的权威来限制新思想的产生。当今学术界,要防止学术争鸣政治化和学术争鸣利益化的偏向,使学术沿着良性发展的道路前进。 该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在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党对意识形态进行整合的客观要求方面,从社会背景、知识分子状况以及运动的惯性思维等方面,全面地阐述了从学术论争到政治运动的必然性,同时对这场运动也作了实事求是地分析;二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分析俞平伯的学术研究,指出了其受到质疑的必然性;三是公允、客观地评价了“两个小人物”在这场运动中的是是非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