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意象的抒发——30年代上海都市空间的构建与想象
【6h】

意象的抒发——30年代上海都市空间的构建与想象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研究途径与方法

1.1 前言

1.2研究方法

1.3研究现状

2上海空间意象的呈现

2.1城市的可意象性

2.2三十年代上海地理空间格局的更替与发展

2.3三十年代上海经济文化格局

2.4上海可读的城市文本

3 电影意象:体验空间的交错与混合

3.1.城市意象中空间的延伸

3.2上海外滩的建筑群

3.3可感空间的意象延伸

4对影:互为文本的电影与城市空间

4.1电影中空间格局的体现

4.2由都市空间交错而延伸出的精神层面在电影中的体现

5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参考电影作品年表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声明

展开▼

摘要

城市作为一种空间结构,与人、人的感知、想象密不可分。在城市的场景之中,我们并不是孤立出来的移动的个体,而是包含在城市这个大的时间艺术之中,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共有的城市所带来的“感知”被人们分层次地进行解读,而城市意象的存在决定了人们感知城市有了入口和通道。电影和城市各自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使二者虽然相互缠绕,但是难以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篇论文尝试将城市结构进行梳理和研究,从城市的地理位置、个性形态、建筑元素着手,显示出可感知可读取的立体空间,并从电影中考察对城市的表现、阐释与想象。
  电影的复杂性来自于它本身的“综合”,不仅是艺术与技术的综合,更多是来自于人感知的复杂集合体。也就是说,电影中的城市,是创作者的城市想象,而电影文本是这一想象的重要结论。30年代的上海我们虽然不能真实地重新走入当时的街道和路旁的百货商场,但可以从宏观的城市道路、建筑中,从微观的居住细节和器物中移情于当时的居民,与他们产生“共同的经验记忆”。本文的研究是以建筑空间理论为线索,以居住人当时的心理感知为导向,尝试以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上海三十年代的城市与电影。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