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臀股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与临床研究
【6h】

臀股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与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前言

第一部分脊神经后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第二部分荧光素导入逆行标记及免疫组化标记脊神经节细胞

第三部分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的特殊类型——臀股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与疗效分析

结论

附录

综述脊神经后支源性腰痛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下腰痛患者中,大部分病人找不到确切的病因。经过十余年的研究探索,我们发现,在这类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人表现为下腰及臀部的弥漫性疼痛,有的还常涉到大腿中上部,甚至还有大腿的无力,表现虽略有差别,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髂后上棘的外上方有一个深在的压痛点,在该点进行注射治疗,取得了相当确切的治疗效果,我们将符合上述特征的症状组合称之为臀股综合征,并对它进行了解剖学、动物实验及临床治疗三方面的深入研究。 对人腰部脊神经后支尤其是髂后上棘外上方的臀上皮神经的走行及相关血管进行了解剖追踪。逐个解剖追踪了33具成年尸体的双侧脊神经后支,证明其受机械性压迫有三处:从脊神经后支的发出点到横突间韧带,从横突间韧带到入腰背筋膜,脊神经后支的末梢穿出腰背筋膜到入皮点,并且在标本的髂后上棘外侧的髂嵴上发现一处骨性凹陷,提出此处可能是临床上发生髂后上棘外上方疼痛的病理基础。 利用荧光素逆行神经示踪法进行细胞生物学的动物实验。取大白鼠14只,分别在下腰部痛点注射2%NY(nuclearyellow核黄),臀股部皮肤注射1%FB(fastblue快蓝),全部动物注射后存活60小时,灌注固定。取相应节段DRG(dorsalrootganglion脊神经节)做冰冻切片,用Nikon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在相应脊神经节中发现NY/FB双标记细胞占全部标记细胞的4.84%。实验证实臀股部皮神经支配在脊髓内神经细胞的同源,这可以解释下腰及臀部的弥漫性疼痛实为牵涉痛。将含有荧光双标记细胞的切片,用兔CGRP(calcitoningene-relatedpeptide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清作PAP(peroxidase,anti-peroxidase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的免疫组化反应,发现47.30%(FB/NY组)荧光双标记细胞为CGRP阳性。 临床上,依据已做的解剖和动物实验研究在临床上对脊神经后支源性臀股部疼痛患者进行关键痛点药物注射,并观察治疗效果。选择了共300位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病人(诊断标准见试验方法),根据先前己进行的基础研究,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我们自行配制的镇痛药物及传统的利多卡因+地塞米松作臀股部软组织痛点注射,详细记录术前症状和程度、注射针感、即刻好转率,单盲法随访疼痛治疗效果。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本课题结果提示:脊神经后支源性下腰痛的卡压因素主要有三处,部分病人在髂后上棘外上方5cm范围内有明显的压痛点,经临床解剖研究发现了其病理基础。通过免疫荧光动物实验,证明发生在脊神经节水平的牵涉痛可以是下腰腿痛的原因之一。临床试验治疗证明,我们选取的关键痛点注射药液的镇痛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