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温州天河不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研究
【6h】

温州天河不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底栖动物是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研究不同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生产力,不仅可以了解不同物种和不同功能群在能量流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可以了解不同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生产力特征及季节变化。不仅具有湿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对于滩涂资源开发及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以浙江省温州市天河镇潮间带为研究地点,对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次级生产力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自然滩涂不同潮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功能群的次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1种,隶属7门19科,浮游生物食者(Planktophagousgroup)有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焦河蓝蛤(Potamocorbula ustulata)、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和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等4种;植食者(Phytophagous group)有尖锥拟蟹守螺(Cerithidea largillierti),沈氏厚蟹(Helicesheni)、伍氏厚蟹(Helice wuana)、红螯相手蟹(Sesarma haematocheir)、长足长方蟹(Metaplax longipes)、沈氏长方蟹(Metaplax sheni)、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japonicus)、弧边招潮(Uca arcuata)和泥蟹(Ilyoplax sp)等9种;肉食者(Carnivorousgroup)有织纹螺(Nassariuss siquijorensis)、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纽虫(Nemertean)和齿吻沙蚕(Nephthys caeac)、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日本沙蚕(Nereis japonica)、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heterochaeta)和巢沙蚕(Dipoaart ps.)等9种;杂食者(Omnivorous group)有泥螺(Bullacta exarata)、豆形拳蟹(Philyra pisum)、橄榄拳蟹(Philyra.Olivacea)、秀丽白虾(Exopalaemon modestus)、青弹涂鱼(Scartelaos virids)、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pectinirostris)和鰕虎鱼(Rhniogobius pectinirostris)等7种;碎屑食者(Detritivorousgroup)为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da)和线虫(Eelworm)2种。
   2、在不同的潮间带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呈现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的趋势;在同一潮间带内部生物量随着离海岸距离的不同,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规律;对比不同季节的生物量,高潮带呈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中潮带呈现春季>夏季>冬季>秋季;低潮带为呈现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不同站点生物量季节之间差异极显著,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受季节影响显著。
   3、在不同潮间带之间,大型底栖动物各功能群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浮游生物食者>杂食者>植食者>肉食者>碎屑食者;底栖动物各功能群在不同潮间带生物量大小顺序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在同一潮间带内部不同功能群的生物量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规律。不同站点功能群生物量季节之间差异极显著,底栖动物功能群的生物量受季节影响显著。
   4、在不同的潮间带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的能值呈现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的趋势;在同一潮间带内部能值随着离海岸距离的不同,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规律;对比不同的季节,能值变化规律为,高潮带: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中潮带和低潮带: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不同站点大型底栖动物能值季节之间差异极显著,底栖动物的能值受季节影响显著。
   5、大型底栖动物各功能群能值大小顺序为:浮游生物食者>杂食者>植食者>肉食者>碎屑食者;各功能群在不同潮间带能值大小顺序为:中潮带>高潮带>低潮带,在同一潮间带内部不同功能群的能值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规律。不同功能群能值季节之间差异极显著,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能值受季节影响显著。
   6、对不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生物量、不同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能值、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能值进行聚类和排序,得到的结果都相同:不同站点按照潮间带的不同分为3组,同一潮间带的组内,各站点之间距离较近,相似度较高,位于潮间带边缘的站点比位于潮间带中心的站点更靠近其他的组。分析表明:季节和潮区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时空变异的2个最重要因素。由于以上2种因素的单独和交互作用,使得温州天河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变化既有一定的规律,又呈现出次级生产力变化程度不一致的复杂格局。
   7、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583.58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6.75g(AFDW)/m2、利用Brey经验公式计算得到年平均生产力为7.71g(A FDW)/(m2·a)、P/B值为1.14。中潮带各站点的次级生产力最高,高潮带次之,低潮带次级生产力最低。在同一潮间带内部,次级生产力从边缘到中心逐渐增大。通过对各站点不同功能群次级生产力的聚类图和排序图分析,各站点按照生境的不同分为3组,同一潮间带的组内,各站点之间距离较近,相似度较高,位于潮间带边缘的站点比位于潮间带中心的站点更靠近其他的组。通过与其他海域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生境条件的不同是大型底栖动物年次级生产力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