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差异与融合——台湾地区“牧笛奖”童话的多元文化价值倾向研究
【6h】

差异与融合——台湾地区“牧笛奖”童话的多元文化价值倾向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的“牧笛奖”

(一)多元文化主义

1.多元文化主义的源起与内涵

2.台湾地区的多元文化主义思潮

(二)“牧笛奖”多元文化主义的形成背景

1.“牧笛奖”的缘起

2.“牧笛奖”运作过程中的多元化

二、差别的权利:个人与东方主体性的彰显

(一)个体差异性童话形象的塑造

1.童话形象外在形象的差异性

2.童话形象存在某种功能性障碍

3.童话形象个体价值观的差异性

(二)童话中的东方主体意识

三、求新求变:多元价值奔腾竞逐

(一)审美范式的转变

1.从审“美”到审“丑”,审美的多元转换

2.祛魅与造神:平凡人的“神”化

3.童话形象个体主观性的彰显

(二)不同文体的融合

1.童话与小说叙事技法的融合

2.童话与图画书的融合

3.童话与散文的融合

(二)传统与现代性的交融

1.电子科技与传统技艺的融合

2.新媒体与传统童话形象的融合

结语:呈现童话的多元之美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牧笛奖”是我国台湾地区国语日报社于1995年创办的一个专业儿童文学奖,是目前台湾童话奖的最高奖项。作为一个举办了近20年的老牌儿童文学奖,“牧笛奖”的评判体系受到台湾社会特殊的历史语境以及社会思潮的影响,在选择童话作品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多元文化价值倾向。
  多元文化主义起源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是为了表达移民的权利吁求而发起的。20世纪90年代传播至我国台湾地区,“牧笛奖”从办奖理念到评奖机制都显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是本文运用多元文化主义探究获奖童话的基础。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笔者认为“牧笛奖”获奖童话具有多元文化主义的两大特征——差异性与融合性。
  一方面,“牧笛奖”乐于选取塑造了故事中主人公与其他人不一样的童话形象;而且,在与西方审美体系的博弈中,“牧笛奖”对于表现了本土化特征的作品更为亲睐。另一方面,“牧笛奖”童话创作在主题和艺术手法都做了诸多多元化的尝试。首先,与经典童话相比,“牧笛奖”童话的审美范式已经转变;其次,“牧笛奖”童话在行文、叙事等方面借鉴了小说、图画书、散文等文体的写作技巧;最后,其内容包罗万象,融汇古今,博采中西,童话的表现格局慢慢扩大。
  在“牧笛奖”的平台上,越来越多具有个人创造性、时代性以及本土性的童话得以发掘并推出。从多方面来看,“牧笛奖”多元文化价值倾向显而易见,它为呈现当代华文原创童话的多元之美提供了可能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