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研究性学习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6h】

研究性学习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综述

1.研究性学习的历史发展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设计

2.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研究

3.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研究

4.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二、高职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学校方面

2.学生方面

(二)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是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

2.是高职教师发展的需要

3.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1.研究性学习切合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

2.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适合于实施研究性学习

3.高职学生具备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三、高职院校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设计

(一)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设计原则

1.情境创设

2.任务驱动

3.协作学习

4.自我评价

(二)任务驱动型研究性学习赋予课程的特征

1.自主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4.互动合作性

(三)教学策略设计

1.情境的设计

2.教学方法的设计

3.学习过程的设计

4.问题的设计

5.学习任务的设计

6.多元评价体系设计

四、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设计和实施

(一)应用背景

1.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不高

(二)课程设计与应用

1.针对实训课的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设计

2.针对理论课的问题情境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设计

五、促进高职院校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建议

(一)研究性学习要有正确的评价方式

(二)研究性学习需要全体教师参与

1.教师思想准备不足

2.教师的知识准备不足

(三)研究性学习要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四)教师的作用

(五)师生需要改变观念

(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六、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既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智慧与创造力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一直以来,中国学校教育都主要是以“填鸭式”为主要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被动的让学生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学习的热情,这样不仅仅使学生讨厌学习,同时也将其创造力和发现力被遏制。而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则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来亲身体验获取最直接的经验,甚至在探究的过程中还可以创造出新的知识。另外,在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化的学习态度和方式,提升自己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团队化的学习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开放,探究和实践性强。通常是团队围绕问题的解决而共同进行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满足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培养主体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这种学习方式是中国应对社会发展而采取的教育改革措施。
  在中国提倡研究性学习以来,已经有很多学校都在实施,基本都是在中学阶段展开或者在研究生阶段和博士生阶段进行,但是在高职院校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非常必要而且可行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生产第一线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研究性学习强调的就是学生对于自己学到知识的运用,这种学习方式非常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正因为如此,所以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达成符合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在高职教育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既可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得到改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同时还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凸现出来。鉴于此,本研究将立足于研究性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结合酒店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
  本文包括六部分。
  第一部分:针对本篇论文撰写的意义、目的、内涵和当前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阐述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提出适合中国高职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同时针对这一模式的设计和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从情景设计,组织形式和任务设计等方面来分析和研究该种学习方式。同时从评价主体和内容方面来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
  第四部分: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以《酒店见习》和《酒店客房管理实务》课程为专题,系统的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开展、总结三个阶段的进行情况。
  第五部分:促进高职院校教学中推广研究性学习的意见,针对研究性学习在高校课程中的实施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针对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概括。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