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清章补纹饰之象征符码与现代应用
【6h】

明清章补纹饰之象征符码与现代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研究基础与研究现状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4研究方法

1.4.1间接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1.4.2实物资料的考察和设计

1.5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补子与章补

1.5.2象征

1.5.3符号

1.5.4主题纹样

1.5.5非主题纹样

第二章明清章补纹饰本源及其异同点的探究

2.1补子的起源

2.2.1等级制度的推行

2.2.2儒家思想的影响

2.2.3织造工艺的完善

2.2明清两代"补子"的异同点

2.2.1形制

2.2.2外形

2.2.3工艺

2.2.4构图

2.2.5纹样

小结

第三章明清章补纹饰之象征意涵及其艺术性

3.1主题纹样

3.1.1明代文、武九品官位象征图腾

3.1.2清代文、武九品官位象征图腾

3.1.3主题纹样的政治等级象征意味

3.2非主题纹样

3.2.1纹样出现频率

3.2.2几个主要非主题纹样的辨认及寓意

3.3明清章补纹饰的象征含义

3.3.1身份尊卑的外显识别

3.3.2礼教制度的形式表征

3.3.3祈福纳吉的美好意愿

3.3.4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3.4明清章补纹饰的象征手法

3.4.1将物象自然属性和特征延伸的手法

3.4.2谐音寓意的手法

3.4.3复合多种形态的创新艺术手法

3.4.4高度抽象概括和符号化的手法

3.5明清章补纹饰的形式美表现

3.5.1统一和谐疏密有致

3.5.2对称平衡活泼生动

3.5.3节奏韵律如诗如歌

小结

第四章明清章补纹饰之象征符码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4.1主题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4.1.1服饰纹样的沿用

4.1.2等级象征意义的转变

4.1.3吉祥象征意义的延续

4.2非主题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4.2.1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

4.2.2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

4.2.3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

4.3对中国传统图形如何转化成现代设计积极因素的探讨

4.3.1造型--源创于简

4.3.2色彩--突破传统

4.3.3工艺--汲古创新

4.4传统工艺文化传承的思考

4.5设计实践

4.5.1概念导入

4.5.2设计手法

4.5.3实践小结

第五章总结和后续研究

5.1论文总结

5.2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补子是我国明清严格的服饰制度和发达的织造工艺的产物,是官服上用以区分官品等级的标志。据《收藏“补子”》一文称:补子是西方人收求的中国古代织绣品中,最受欢迎的一种,这恰恰反映了补子在美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设计艺术学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收藏价值。然而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以往我们对明清章补纹饰的研究比较注重历史的沿革、纹样的辨认等方面的探讨,大部分的书籍及文章也都只是概括性的介绍何种品级采用何种动物作为品级的标志,较少把它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语言”方式即视觉符号来进行研究,因而在对这门学问的研究中就缺少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关于其象征含义的探究。 本文通过文献查找和实物考证,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图形的角度,对补服上的纹样及其象征含义展开探讨。对其内在含义--象征意涵、到形意关联方式--象征手法、再到外在的形式美表现作一个总体的梳理和分析,并对如何将明清章补纹饰中的象征符码转化成为现代设计中的积极因素进行了新的思考。 文章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从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对若干相关概念的界定,说明了本次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独创性。第二章是对明清章补纹饰的本源及异同点的探究。分别从等级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织造工艺的完善三方面引出明清章补纹饰诞生的大背景。基于对资料的分析和比对,总结出从形制、外形、工艺、构图、纹样五个方面来对明清两代的“补子”加以区分。第三章紧接着是对明清章补纹饰之象征图腾的具体探讨。其中以非主题纹样为研究的重点,对几个主要非主题纹样的艺术特征和寓意做了详尽的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揭示出其纹样背后的象征意涵,总结出明清章补纹饰的象征手法及其具有的形式美要素。第四章是对明清章补纹饰之象征符码的现代应用部分的研究,分为方法与实践两部分。首先结合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深入分析了明清章补纹饰之象征符码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之上,拓宽思路,从造型、色彩、工艺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图形如何转化成现代设计积极因素的问题展开探讨。最后,鉴于对明清章补纹样的吉祥寓意及精彩纹饰的研究,特以此为题设计系列丝巾及日用装饰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前面的系统研究进行一个验证实践体验。第五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后续研究的说明,同时也试图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思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