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的影响研究
【6h】

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的影响研究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目标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关系的研究

2.1.1 理论上解释两者共存

2.1.2 正规金融的变动如何影响非正规金融

2.2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影响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3.1 理论框架

3.1.1 名义收益效应

3.1.2 借款人类型恶化效应

3.1.3 技术内生效应

3.1.4 三大效应的迭加

3.2 研究假说

3.3 本章小结

4 利率市场化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关系影响的基本事实

4.1 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阶段的划分与指标选取

4.1.1 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阶段的划分

4.1.2 指标选取

4.2 不同阶段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各自发展情况

4.2.1 第一阶段

4.2.2 第二阶段

4.2.3 第三阶段

4.2.4 三阶段放贷金额分析

4.3 不同阶段利率市场化、正规金融发展、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相关性

4.3.1 贷款利率方面

4.3.2 借贷周期方面

4.3.3 放贷金额方面

4.4 本章小结

5 综合效应动态变化轨迹的经验证据

5.1 计量模型设定

5.1.1 模型设定的结论与机制

5.1.2 验证结论与机制的逻辑

5.1.3 验证结论与机制的计量模型

5.2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定义

5.3 估计方法

5.3.1 随机森林法则

5.3.2 Spearman秩相关检验

5.3.3 局部多项式估计

5.3.4 面板向量自回归

5.4 估计结果

5.4.1 关于结论的结果

5.4.2 关于机制1的结果

5.4.3 关于机制2的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不同效应的比较研究

6.1 计量模型的设定

6.1.1 模型设定的结论

6.1.2 验证结论的逻辑

6.1.3 验证结论的计量模型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6.2.1 数据来源

6.2.2 变量定义

6.3 估计结果

6.3.1 关于结论1的结果

6.3.2 关于结论2、3的结果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经济政策含义

7.1 主要结论

7.2 经济政策含义

7.2.1 适度调控放贷利率

7.2.2 严格把控借贷时限

7.2.3 重视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些年来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迅速兴起,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在不断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2013年7月更是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全面市场化,从而迈出了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市场主要由正规金融部门与非正规金融部门构成的。这两个部门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强烈竞争、合作互补关系,且政府常出台政策为打压非正规金融在农村的地位,但其效果都不显著,甚至有些政策反而有助于非正规金融发展。作为极为重要的外生冲击,农村正规金融贷款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对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本文是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现实出发,探讨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影响的机制与效应。首先深入归纳、提炼与创新以不完全信息为基础的现代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互动机制理论,研究的理论框架中考察了以前学者不曾考虑的技术内生效应,将在一定程度上更合理地展现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进而对从数据中挖掘出近十年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基本事实,并利用计量模型科学的验证贷款利率市场化所导致的正规金融对非正规金融的替代效应和替代机制,最后探讨了农村金融市场本身的完善程度是否比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结构的影响更显著。
  通过理论框架分析与计量实证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1)中国贷款利率市场化可分为利率增长快速期、利率波动变化期与利率回落稳定期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贷款利率市场化对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且有一定的差异性;(2)在渐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本文创新性提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关系是名义收益效应、借款人类型恶化效应与技术内生效应三种效应的迭加。在三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正规金融对非正规金融的替代效应呈倒U型变化特征,亦可分为三大阶段;(3)在研究贷款利率市场化对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关系影响问题中,本文发现信息不对称是比利率市场化更能影响农村金融结构的因素。
  根据研究结论,得出了相应的经济政策含义:(1)适度调控放贷利率,在对贷款利率走势有所估计的情况下利用贷款利率风险报警系统调控利率;(2)严格把控借贷时限,对借贷农民综合评价后再给出金融机构可接受的借贷期限;(3)重视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运用好当代大数据技术使征信数据标准化,以数据融合来连接各地的信息。由于受限于笔者的知识储备与可获取的数据样本,本文在最后点出了不足之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