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南宋艺术观的审美文化背景探究
【6h】

南宋艺术观的审美文化背景探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绪论

1.1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1.2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3研究的主要问题、思路与基本概念的界定

2、南宋艺术之发展及其艺术观的基本内涵

2.1南宋艺术发展概观

2.2南宋艺术观的基本内涵

2.2.1以“心”为“本”

2.2.2“自然”的再认识

2.2.3俗化与雅俗兼济

3、南宋艺术观的审美社会语境

3.1以儒立国与“尚文”重道的历史承续

3.2民族纷争与审美心态的多重组合

3.3“城市革命”及市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4、南宋艺术观生成的审美思想视界

4.1理学“天理”与心学“本心”

4.2禅宗“悟自性”与道家“隐逸”精神的转型

4.3市廛意识与欲望的诉求、话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通常意义上的艺术观,是指艺术家对艺术创作和现实人生之关系的总体认识和总体态度,并且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或批评表现出来。本文所谈的南宋艺术观,则不只是指向具体的艺术批评思想和创作论,而是具有一定理论高度的中国哲学史与美学史的交叉问题。该问题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笔者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并运用“基源问题研究法”,初步归纳出南宋艺术观的三大要义,即以“心”为本、“自然”的再认识、俗化与雅俗兼济。这三大要义相互勾连、彼此渗透,都试图指向人的价值自觉与自由意识。然后,笔者从审美文化视野,即审美社会语境和审美思想视界对南宋艺术观进行分析,探究其生成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渊源。就社会历史根源而言,南宋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巅峰,其社会结构、政治方针和风俗习惯都非常利于艺术的蓬勃发展,再加上民族纷争、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等特殊的历史条件,使得南宋艺术观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而儒、释、道融合所造就的精神气候,则孕育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理学与心学的心性思潮,禅宗“悟见自性”说,基于自由原则的新隐逸精神,以及商品经济带来的俗化观念,共同建构了南宋艺术观生成的时代思想源头。基于此,南宋艺术家在对艺术的道德批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美学批评,并对后世艺术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 南宋艺术观开启了元明以来文艺界的心性风潮,也为后来通俗文艺的繁荣提供了历史合理性依据和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同时,对南宋艺术观及其审美文化背景的阐释,有助于更好地发扬优秀的传统艺术精神,建构本土的艺术批评话语体系。南宋艺术观强调个体的心性修养、人格境界,对人们更多地观照自我精神世界,反思消费主义笼罩下的价值取向也会起到重要的触动作用。

著录项

  • 作者

    裴孔亮;

  •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

  • 授予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
  • 学科 艺术学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陈改玲;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南宋; 艺术观; 审美; 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