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6h】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1.当代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理论与方法

1.1当代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释义

1.2公民参与研究状况

1.2.1国外研究状况

1.2.2国内研究状况

1.3公民参与理论基础

1.3.1“第三条道路”理论

1.3.2集体行动理论

1.3.3社群共同体思想

1.4国外公民参与途径

2.我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及主要问题

2.1我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现状

2.1.1制度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2.1.2非政府社会组织快速发展

2.1.3公共参与实践方兴未艾

2.2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主要问题

2.2.1公民参与的动力问题

2.2.2公民参与的代表性问题

2.2.3公民参与网络组织的作用问题

2.3原因分析

2.3.1传统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使公民参与意识成长缓慢

2.3.2公民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使公民参与网络被动松散

2.3.3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使公民参与实践低效失范

3.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原则及制度创新途径

3.1我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应当遵循的原则

3.1.1公民参与应当根植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土壤

3.1.2公民参与应当着眼于实现地方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协作互动

3.1.3公民参与应当从实际出发,有序发展

3.2当代中国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制度的创新实践

3.2.1行政诉讼制度

3.2.2国家赔偿制度

3.2.3政务公开制度

3.2.4“公推公选”制度

3.2.5干部任用公示制度

3.2.6述职评议和民主测评制度

3.2.7票决制度

3.2.8旁听制度

3.2.9听证制度

4.我国地方政府推进公民参与的责任

4.1保持积极态度

4.2提供制度支撑

4.3培育公民意识

4.4有序推进参与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全球化浪潮和新公共管理运动促进了地方治理的转型。作为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地方政府、公民社会的崭新课题,我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应当充分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第三条道路”、集体行动理论和社群共同体思想等资源,引导公民参与实践;要深入研究动力激发、代表性确认和网络组织水平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根源,寻找在继承政治文化传统和发展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公民参与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注重把握事关方向和基础的重要原则,使我国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根植于市场经济土壤,立足现实、有序发展,实现地方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要从公民政治参与、公民自治和公民愿望表达等各个领域入手,通过全方位的制度创新实践,逐步构建既符合普世价值、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参与模式,从而达成以公民参与和公民发展为中心,面向公民需求、积极回应外部环境变化、促使地方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型社会与公共事务管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要确立开放的心态,营建积极的公民资格,推动正面激励的制度安排,拓宽公民参与的途径,从而承担起推进公民参与健康发展的责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