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1919—1949)
【6h】

五四运动阐释史研究(1919—1949)

代理获取

目录

内容提要

英文提要

绪 论

一“五四”的“神话化”及清理“五四”话语的意义

二“五四”话语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本文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阶级革命”视野:中国共产党的“五四”观

第一节“反帝反军阀”的“五四”(1921-1927)

一“革命”的“五四”观的萌芽: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

二“反帝反军阀”的“五四”

第二节“资产阶级的五四”(1927-1937)

一“资产阶级领导”是五四的“最大弱点”

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是五四的“遗毒”

三“不彻底”的“启蒙”:“新启蒙运动”对五四的再认识

第三节 “反帝反封建”的五四(1930年代末-1949)

一毛泽东的“五四”观及其革命话语特征

二毛泽东作为“五四”话语权威的确立

第二章“国民革命”视野:中国国民党的“五四”观

第一节国民党的赞扬与犹疑(1919-1927)

一孙中山的矛盾评说

二其他国民党人的赞扬

三“反帝反军阀”的“五四”

第二节批判的开始:南京国民政府的话语重构(1927-1937)

一“引进赤祸”是五四“很大的失败”

二批判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与学习西方

第三节“歌颂”与“检讨”:国民政府的摇摆与矛盾(1930年代末-1949)

一“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蒋介石的“五四”观

二“国民革命中的一个支流”

三从“青年节”到“文艺节”

四符号化:两个“新五四运动”之争

第三章文化启蒙视野:自由知识分子的五四认知——以胡适为个案

第一节“中国的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说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开启与遮蔽

二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之间的迎拒

第二节“幸”与“不幸”

一“暂不得已”却“不可长存”

二“偶发性”与“非理性”

三“中国文艺复兴”的“干扰”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五四运动始终是政治领袖、知识分子与学者争相解说且聚讼不已的历史话题之一。1919-1949年间,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共产主义、三民主义与自由主义三大意识形态,各自建构起了关于它的认知模式。本文试图对这三种认知模式进行比较细致和系统的梳理,努力将其生成过程回放到当时的历史场域中进行描述,以厘清它们的演变轨迹、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所受主体性因素的影响。在对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交叉、互动以及循环敌对与争辩态势的刻画中,也试图对“五四”的历史图像予以还原。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三章,分别以“阶级革命”、“国民革命”、“文化启蒙”来概括和呈现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自由知识分子认识五四运动的不同视野。第一章揭示了共产党的“五四”观的演变。第二章考察了国民党对五四运动的阐释及其演变。第三章以胡适为个案考察了自由知识分子对“五四”的阐释和评价。1919-1949间的“五四”阐释不是一个孤立的事情,它不仅取决于不同认识主体的政治立场,更取决于现实的政治与文化斗争的态势。因此,如何理解和评价五四运动,已主要不是一个史学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导向问题,一个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然而,五四运动的形象因变动不居和毫无客观准则可言,其真实面貌已难以辨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