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多杀性巴氏杆菌跨膜输出蛋白基因选择克隆载体的构建和应用
【6h】

多杀性巴氏杆菌跨膜输出蛋白基因选择克隆载体的构建和应用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致谢

第一章文献综述

1多杀性巴氏杆菌及其生物特性研究

1.1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及致病性

1.2多杀性巴氏杆菌交叉保护因子

1.3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外膜蛋白

2基于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的研究方法

2.1基因芯片

2.2限制性内切酶分析(REA)

2.3核糖体分型

2.4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2.5 DNA指纹技术

2.6其他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3膜蛋白的跨膜分泌与选择克隆

3.1膜蛋白的跨膜与分泌

3.2用于跨膜分泌与膜蛋白拓扑结构研究的方法

3.3报告基因的种类和特性

3.4有关报告基因融合方面的应用研究

4本研究的工作基础、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4.1本研究的工作基础

4.2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跨膜输出蛋白基因选择克隆载体的构建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3.1 pMB-Lac载体的构建和分析

3.2 Ara启动子的扩增和BamH I位点突变

3.3 pMB-Ara载体的构建

3.4 pMB-Ara载体序列和结构分析

4讨论

第三章载体pMB-Lac/pMB-Ara调控性验证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3.1△P Tet/△P T7-Tet基因的扩增

3.2 pMB-Lac△P Tet和pMB-Lac△P T7-Tet重组质粒的构建

3.3 pMBL△PTet和pMB-Ara△PTet重组质粒的构建

3.4 pMB-Lac载体调控性验证

3.5 pMB-Ara载体验证

3.6重组质粒稳定性分析

4讨论

第四章多杀性巴氏杆菌跨膜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3.1 C48-19基因组部分酶切片段的回收

3.2转化重组子的筛选和PCR扩增插入基因片段

3.3杂交分析差异表达的膜蛋白基因片段

3.4 PCR和酶切鉴定筛选获得的克隆子

3.5 19#和88#阳性克隆诱导生长特性验证

3.6膜蛋白基因片段的测序和分析

3.7编码肽链的信号肽预测分析

4讨论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在己构建pMBL载体的基础上,参照Lac启动子序列设计引物,从质粒puC18上扩增出260bp大小的片段,定向克隆入pMBL载体,获得含可调控启动子(Plac)的跨膜输出蛋白基因选择克隆载体pMB-Lac,大小为3.72kb。参照Ara启动子序列设计引物,从Ecoli基因组上扩增出阿拉伯糖启动子及其调控基因,定向克隆入pMBL载体,构建成另一个跨膜输出蛋白基因选择克隆载体pMB-Ara,大小为4.74kb。经酶切鉴定和测序,证明构建的载体与预期设计的一致。 为证明pMB-Lac/pMB-Ara 2个跨膜输出蛋白基因选择克隆载体的有效性,从质粒pBR322上PCR扩增缺失启动子的已知跨膜输出蛋白基因---四环素抗性基因片段(APTet,315bp),EcoR Ⅰ/BamHⅠ双酶切末端,分别与用EcoR Ⅰ/BamHⅠ、EcoR Ⅰ/Bgl Ⅱ、EcoR Ⅰ/Bcl Ⅰ双酶切的载体连接。经Kan+Amp+IPTG/Kan+Amp+Arabinose平板筛选,在EcoR Ⅰ+BamH Ⅰ双酶切载体(+2位)的连接产物中获得阳性转化子。经酶切和测序确认△P Tet基因已以阅读框对位的方式插入,Lac/Ara启动子驱动了△P Tet基因和报告基因(△P△SP Amp)的融合表达和跨膜分泌。 为评估载体骨架上MCS上游启动子或潜在的启动子对克隆基因的漏表达影响,将△P Tet基因片段克隆到不含启动子的原始质粒pMBL,构建pMBL △PTet阴性对照质粒,结果转化子在Kan平板中生长,而在Amp+Kan平板上无论是否诱导或使用何种诱导剂诱导仅在Amp 16(浓度单位为mg/L)时有少量生长。为探讨pMB-Lac/pMB-Ara 2个载体中的Lac和Ara启动子的可调控范围、漏表达的程度及诱导的最适条件,对构建的pMB-Lac△PTet、pMB-Ara△PTet载体的转化子进行不同诱导剂及浓度的诱导表达,并使用不同的Amp浓度进行筛选,为排除△PTet在去除启动子时对其SD序列可能造成的破坏,用T7-SD序列直接与Tet基因编码区拼接,构建了pMB-L,acAPT7-Tet质粒,并与pMB-Lac△PTet进行对照。结果pMB-Lac△PTet和。pMB-Lac△PT7-Tet的转化子经1.5mM的IPTG诱导在Ampl6、32、64平板中均有一定程度的生长,相比较相同条件下带T7-SD序列的转化菌生长优于带Tet-SD序列的转化菌。pMB-Ara△PTet转化子在0.5% 的阿拉伯糖诱导下在Amp 16、32、64、128平板上均生长良好,但细菌生长速度慢于在对照平板上的生长速度;应用不同浓度的阿拉伯糖进行诱导,结果用1.25%的浓度诱导时,细菌在Amp50平板上与在对照的Kan平板上菌落数相近;而用0.3-1.25%和1.25.10%浓度的阿拉伯糖诱导时,细菌菌落数均较1.25%的浓度诱导时低。应用无抗性液体培养基连续转接传代10次和20次,分析了构建的重组质粒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质粒丢失不明显,质粒骨架稳定。进一步选择pMB-Ma,载体试用于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9菌株的外膜蛋白基因的克隆。提取细菌的基因组DNA,用Sau 3A Ⅰ部分酶切,回收800bp-1kb的部分酶切片段,并与用EcoR Ⅰ/BamH Ⅰ、EcoR Ⅰ/BgkⅡ、EcoR Ⅰ/BclⅠ双酶切的pMB-Ara载体连接,转化产物分别用Amp+Kan平板和Amp+Kab+1.25%abinose平板筛选。于Amp+Kan平板上挑取克隆子,PCR扩增出插入的膜蛋白基因片段,并混合,标记为探针,与Amp+Kan+1.25%arabinose平板上获得的克隆子杂交,筛选到5个表达差异的克隆(为62<'#>、88<'#>、89<'#>、107<'#>和108<'#>克隆)。可诱导性验证结果进一步证实了88#克隆在Amp+Kan平板中不生长而在Amp+Kan+1.25%arbinose平板中生长,推断88<'#>克隆的Amp活性是由载体所带的Ma启动子所驱动的,而19<'#>克隆在两种平板中均能生长,表现为组成型表达的特点。 序列测定、BLAST同源查找以及SigalP信号肽预测等结果显示,88<'#>克隆外源插入片段全长827bp,含有完整的启动子序列结构,且与多杀性巴氏杆菌Pm70的atr1基因高度同源,推测该基因的启动子为E.coli中沉默的启动子,可能只在特殊诱导条件下才开放。而19<'#>克隆子克隆834bp的基因片段,对应于一功能未知的unknown基因(PM0741基因,784aa),为组成型表达的跨膜蛋白基因。该载体系统能有效地用于病原菌膜蛋白基因的选择克隆。 该载体系统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免疫原性等相关的跨膜蛋白及其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调控等奠定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