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人nm23H1、KAI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及肿瘤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6h】

中国人nm23H1、KAI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及肿瘤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中国人卵巢上皮性肿瘤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

第二部分:中国人胃癌KAI1蛋白表达及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

恶性卵巢肿瘤淋巴转移与相关基因表达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人卵巢上皮性肿瘤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

胃肠癌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

卵巢上皮癌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

基因打靶技术及其应用

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与疾病的关系

专题讲座:肝细胞再生的调控

致谢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微小癌灶的浸润和转移难以及时探查和治疗,是患者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为此,阐明肿瘤浸润及转移的机制,确立可靠的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极为重要。 研究发现,随着肿瘤进展和转移的发生,肿瘤细胞内抑癌蛋白的表达量减少,逐渐失去对肿瘤细胞生长、转移的抑制,表现为肿瘤的浸润与转移。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编码蛋白量减少的重要机制之一。为揭示抑癌基因失活的机理,国内外针对P53、P16等抑癌基因作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改变,即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l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可能是产生基因突变,导致抑癌基因功能失调,引起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微卫星是由2-6个核苷酸组成,具有高度多态性的简单串联核苷酸重复序列。MSI是指由于复制错误导致微卫星的增多或减少。LOH是指一个位点上两个多态性的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出现缺失或变异。大量研究表明,抑癌基因MSI与LOH在肿瘤的多步骤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MSI首先是在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ynon-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HNPCC)中发现的,后在各种散发性肿瘤如大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胰腺癌中均发现MSI。研究表明MSI的发生提高了随机突变率,更重要的是导致了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可能是引起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若DNA复制错误的结果是等位基因片段的缺失,则导致LOH的发生。研究发现与抑癌基因相关的杂合性微卫星位点常伴有等位基因的丢失,即LOH的发生。所以分析LOH已成为目前检测抑癌基因失活、发现和定位新的肿瘤抑制基因的重要手段之一。 nm23H1基因定位于17号染色体长臂(17q21),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Steeg等在对鼠黑色素瘤的研究中发现,nm23H1基因的特异性表达产物nm23H1蛋白/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能有效抑制肿瘤转移,逐将nm23H1冠以“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并对其抗肿瘤转移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多集中于nm23H1蛋白/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而有关肿瘤转移时nm23H1基因的遗传学研究,国内外均较少。KAI基因是近年发现的一个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Dong等首先从前列腺癌细胞系中分离鉴定,能抑制鼠前列腺癌细胞肺转移但不影响其致瘤能力。有研究证明,在多种癌组织和细胞系中检测到KAI1在分子水平上的表达,然而它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国内外报道较少,且结论尚有争议。胃癌KAI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研究尚鲜见报道。 研究目的 研究D17S396位点、D11S1344、D11S132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instabl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对肿瘤nm23H1蛋白、KAI1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nm23H1基因、KAI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与肿瘤进展的关系,为揭示抑癌基因作用机制和肿瘤转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研究方法 (1)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2)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常规银染显示条带。(3)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Leica-Qwin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5)SPSS软件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卵巢上皮性肿瘤nm23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及肿瘤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研究:①卵巢上皮性癌D17S396位点遗传不稳定发生率为40%,明显高于交界性肿瘤的9.52%,而在良性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未见该位点遗传不稳定的发生。其中,LOH的发生率,随组织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P<0.05)。在卵巢上皮性癌中,LOH发生率在淋巴转移组高于无淋巴转移组,FIGOⅢ+Ⅳ期高于Ⅰ+Ⅱ期(P<0.05)。②nm23H1蛋白阳性率在卵巢上皮性癌和交界性肿瘤组织中分别为56.00%和57.14%,高于良性肿瘤(13.64%,P<0.01)和正常卵巢组织的(8.33%,P<0.01)。卵巢上皮性癌中,淋巴转移组nm23H1蛋白阳性率低于无淋巴转移组;FIGOⅢ+Ⅳ期nm23H1蛋白阳性率低于Ⅰ+Ⅱ期(P<0.05)。③在卵巢上皮性癌中,LOH阳性组中nm23H1蛋白阳性率(0.00%)显著低于LOH阴性组(73.68%,P<0.01)。 (2)胃癌KAI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及肿瘤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研究:①胃癌KAI1蛋白阳性检出率为55.4%。②随着癌组织浸润程度的进展,其阳性率呈降低趋势(P<0.01);KAI1蛋白表达率在无淋巴结转移组(83.9%)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组(20.0%,P<0.01);在TNMⅠ+Ⅱ期(82.8%)明显高于TNMⅢ+Ⅳ期(25.9%,P<0.01)。③56例胃癌D11S1326,D11S1344位点的SSCP分析中,均未出现MSI或LOH。 结论 nm23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可能是卵巢上皮性癌发生发展的一个机制。nm23H1基因LOH的发生可作为卵巢组织恶变的判断指标。nm23H1基因的MSI和LOH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卵巢上皮癌的发生、进展,后者可抑制卵巢上皮癌局部nm23H1的表达并赋予卵巢上皮癌高淋巴结转移、低预后的特性。 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KAI1基因未见遗传不稳定性改变。KAI1蛋白表达与胃癌组织浸润、淋巴结转移及恶性进展密切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