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昆明地区预防公交车扒窃犯罪的对策研究
【6h】

昆明地区预防公交车扒窃犯罪的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要解决的问题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问题的分析

1.3 研究的思路

1.4 研究的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内容

1.5.3 研究的框架

2 预防公交车扒窃犯罪的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盗窃罪的定义及构成要件

2.1.2 公共交通工具的定义

2.1.3 扒窃案件的相关概念

2.2 相关法律和法规

2.2.1 国内立法

2.2.2 国外立法

2.3 公交车扒窃案件的成因分析

2.3.1 公交车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

2.3.2 扒窃案件的经济学分析

2.3.3 其他成因分析

2.4 扒窃犯罪主要研究角度

2.4.1 从法律的角度研究

2.4.2 从扒窃犯罪的现象角度研究

2.4.3 从扒窃犯罪的证据角度研究

2.4.4 从侦破扒窃案件的角度研究

2.4.5 从预防扒窃犯罪的角度研究

2.4.6 从扒窃犯罪和毒品犯罪关联性的角度研究

2.5 对相关研究的评述

3 昆明地区公交车扒窃案件的现状研究

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3.2 昆明公交治安现状分析

3.3 样本特征分析

3.3.1 嫌疑人样本特征分析

3.3.2 受害人样本特征分析

3.3.3 涉案金额特征分析

3.4 嫌疑人不同年龄段涉案金额方差分析

3.5 样本相关性分析

3.5.1 嫌疑人作案手段和涉案金额段的相关性分析

3.5.2 嫌疑人年龄段和作案手段的相关性分析

3.5.3 嫌疑人性别和受害人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4 预防昆明公交车扒窃案件的障碍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1.1 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和城乡差异易诱发扒窃等侵财案件

4.1.2 昆明的区位障碍易滋生违法犯罪行为

4.1.3“城中村”问题是导致昆明地区刑事案件高发的重要因素

4.2 内部机构设置障碍

4.2.1 警力资源不足

4.2.2 反扒队伍绩效考核的机制不健全

4.2.3 反扒工作中的警务运行模式障碍

4.3 执法障碍分析

4.3.1 对扒窃犯罪的惩治力度不够

4.3.2 对特殊群体的执法障碍

4.3.3 对于销赃市场的监控和管理不到位

4.3.4 难以获取有效证据

4.3.5 民警的执法风险增大

5 预防扒窃案件的对策研究

5.1 控制犯罪现象的对策

5.1.1 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群体的预防

5.1.2 加强对扒窃犯罪高危群体的管理和控制

5.2 建立打、防、控一体的预防机制

5.2.1 强化反扒队伍的专业化的同时实现警力的优化配置

5.2.2 建立以预防为先导的工作考核机制

5.2.3 构建打、防、控一体预防机制

5.3 完善执法的对策

5.3.1 立法的相关对策

5.3.2 有效获取犯罪证掘的对策

5.3.3 管理和控制销赃渠道的对策

6 结论和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公交车扒窃作为盗窃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具有显著的特点,笔者作为一名在公交车反扒战线战斗多年的公安民警对如何预防此类犯罪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公交车扒窃犯罪现状的相关工作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目前预防昆明地区公交车扒窃犯罪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对预防此类犯罪存在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目前昆明地区的公交车扒窃案件的立案数不能够正确反映公交治安形势的变化,说明存在立案不实的情况;昆明市公安局公交分局反扒大队的以抓捕现行为主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有效的遏制和预防公交车扒窃犯罪蔓延和泛滥的趋势。 公交车扒窃犯罪的嫌疑人作案手段和涉案年龄段显著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作案的技巧不断提高。18-36岁为嫌疑人较为集中的阶段,作案手段较为丰富,作案频率较高。 公交车扒窃犯罪的嫌疑人和受害人性别显著相关,女性嫌疑人比较偏向于选择女性受害人为作案目标,而男性嫌疑人对作案目标的选择没有特别的偏好。 我国的经济结构,城乡差异,国民受教育程度,立法方面的不足,公安队伍的机构设置等问题是预防此类犯罪的障碍因素。 据此,笔者提出了预防公交车扒窃犯罪的对策:1.结合具体犯罪形态,控制犯罪对象;2.建立以情报信息为先导的打、防、控一体预防机制;3.以提升打击效能为前提,对立法工作提出建议。 最后,对本研究做了关于预防公交车扒窃犯罪的十个方面总结和四类问题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