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园冶》若干相地造园手法研究
【6h】

《园冶》若干相地造园手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何为中国园林的“造园”

1.1.2 中国园林史及其理论的研究

1.1.3 中国园林的分类

1.1.4 中西造园的区别

1.2 已有研究与评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史料分析

1.4.2 实地调查研究

1.4.3 实例对比分析

1.5 研究框架

2 《园冶》概述

2.1 冶叙、题词、自序——文人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2.1.1 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园林审美

2.1.2 隐逸精神对园林营造的影响

2.1.3 《园冶》应运而生的必然与偶然

2.2 兴造论——古典园林营造的主要设计手法

2.2.1 “筑园之主,犹须什九”——造园家的作用

2.2.2 “巧于困借,精在体宣”——传统园林普适性设计手法

2.2.3 造园的资金投入

2.3 园说——古典园林营造的主要意境

2.3.1 地偏为胜——园林选址的宗旨

2.3.2 园林意境营造的具体手法

2.3.3 传统园林“四时四季”的意境

2.4 相地——不同地形的园林营造

2.4.1 园林基地类型的丰富性和模糊性

2.4.2 不同地形园林的布局要点

2.4.3 借景在不同地形园林中的应用

3 《园冶》“相地篇”山林地解析

3.1 山林地园林的主要特点及设计手法概述

3.1.1 山林地园林的定义

3.1.2 山林地园林的总体意境

3.1.3 历史上的山林地园林实例概述

3.2 山林地园林空间秩序的特点

3.2.1 变幻的空间节奏

3.2.2 山林地园林“藏”与“露”的空间对比

3.2.3 山林地园林基本空间秩序

3.3 山林地园林建筑和构筑物组成要素分析

3.3.1 山林地主要建筑要素

3.3.2 山林地主要构筑物——池沼和梁(桥)

3.3.3 山林地主要交通要素——栈、阶

3.4 山林地园林自然景观处理分析

3.4.1 山林地目林的生物景观营造

3.4.2 山林地园林的非生物景观营造

4 《园冶》“相地篇”江湖地解析

4.1 江湖地园林的主要特点及设计手法概述

4.1.1 江湖地园林的定义

4.1.2 江湖地园林的总体意境

4.1.3 历史上的江湖地日林实例概述

4.2 江湖地园林空间秩序的特点

4.2.1 多层次的借景手法

4.2.2 江湖地园林中“藏”与“露”的空间对比

4.2.3 江湖地园林基本空间秩序

4.3 江湖地园林建筑和构筑物组成要素分析

4.3.1 江湖地园林主体建筑——阁

4.3.2 江湖地园林观景建筑——台

4.3.3 江湖地园林景观构筑物——池

4.4 江湖地园林自然景观处理分析

5 《园冶》“相地篇”郊野地解析

5.1 郊野地园林的主要特点及设计手法概述

5.1.1 郊野地园林的定义

5.1.2 郊野地园林的总体意境

5.1.3 历史上的郊野地园林实例最述

5.2 郊野地园林空间秩序的特点

5.2.1 郊野地丰富的地形地貌

5.2.2 丰富的地貌带来空间变化

5.2.3 郊野地园林基本空间秩序

5.3 郊野地园林建筑和构筑物组成要素分析

5.3.1 妙在精炼的郊野地园林建筑

5.3.2 郊野地园林的池与桥

5.4 郊野地园林自然景观处理分析

6 综论

6.1 园林营造中的模糊性和变化性

6.1.1 营造意图的确立

6.1.2 不同基地的地形地貌

6.1.3 营造年代的变迁

6.2 万变不离其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6.3 我们的园林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工作简历

展开▼

摘要

本文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本质和文化根源出发,在前人对中国传统园林及《园冶》一书的认识水平和研究基础上,从园林营造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计成在《园冶》“相地篇”中对园林分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对其中景多人稀,造园尤胜的郊野地、山林地和江湖地园林做了深入的解析。以此为理论工具,对此三类园林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泛举了历史上的中国传统园林来加以印证。
  此外,本文还通过对《园冶》中郊野地、山林地、江湖地园林建筑的异同及其营造手法和表达意境做分析对比,明确了地形地貌、业主人文背景以及营造年代对于传统文人园林建筑营造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选取了江浙一带丰富的传统园林建筑如西溪湿地园林、西泠印社、郭庄、三潭印月等作为具体实例来进一步印证计成在《园冶》中所阐述的观点和表达的设计手法的先进性和适用性,为今后营造该类传统园林建筑研究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