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济南城市与建筑的现代化进程(1904-1945年)
【6h】

济南城市与建筑的现代化进程(1904-1945年)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民国档案文献

1.2.2 地方史志

1.2.3 自开商埠研究

1.2.4 城市与建筑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3.4 论文创新点

1.3.5 论文结构图

第2章 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起点——自开商埠

2.1 历史沿革

2.2 自开商埠的经过

2.3 自开商埠成功的原因

2.3.1 铁路交通因素

2.3.2 领导者因素

2.3.3 资金投入因素

第3章 济南商埠总局时期(1904-1929年)城市与建筑发展

3.1 社会背景

3.2 商埠区

3.2.1 城市建设管理机构

3.2.2 开埠章程

3.2.3 道路建设

3.2.4 桥粱建设

3.2.5 营造业与建筑活动

3.2.6 发展与扩界

3.3 老城区

3.3.1 道路建设

3.3.2 下水工程

3.3.3 建筑活动

3.4 小结

第4章 济南市政府时期(1929-1937年)城市与建筑发展

4.1 社会背景

4.2 城市建设管理机构

4.2.1 济南市政府工务局

4.2.2 模范区的计划委员会与建设委员会

4.2.3 济南市工程委员会

4.3 建筑管理运作制度

4.3.1 工程招投标制度

4.3.2 建筑审批、监督制度

4.4 营造业管理制度

4.5 建筑工程师注册制度

4.6 城市规划及相关制度

4.6.1 划定市界

4.6.2 城市规划

4.6.3 道路相关制度

4.7 市政建设

4.7.1 道路工程

4.7.2 下水工程

4.7.3 上水工程

4.7.4 其他市政工程

4.8 营造业与建筑活动

4.8.1 营造业的发展

4.8.2 商埠区的建筑活动

4.8.3 老城区的建筑活动

4.9 小结

第5章 日伪济南市公署时期(1937-1945年)城市与建筑发展

5.1 社会背景

5.2 城市建设管理机构

5.2.1 日伪济南市公署建设局

5.2.2 都市计划室

5.3 制度建设

5.4 城市规划

5.4.1 济南都市计划大纲

5.4.2 南郊新市区规划

5.4.3 商埠区展界和北商埠延续规划

5.4.4 东、西部工业区规划

5.5 市政建设

5.5.1 道路建设

5.5.2 下水工程

5.5.3 上水工程

5.6 营造业与建筑活动

5.7 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论文选取重要的自开商埠城市济南为研究对象,以原始史料和现场调研成果为依据,按商埠总局时期(1904-1929年)、济南市政府时期(1929-1937年)、日伪济南市公署时期(1937-1945年)三个时期论述济南城市与建筑的现代化进程。
  1904年,济南巡抚周馥与北洋大臣袁世凯上奏要求济南自开商埠并获清廷批准,随即在济南老城西面划定商埠区,这是济南城市与建筑现代化进程的起点;发达的铁路交通,杰出的领导者,成功的建设资金筹措则是济南商埠区得以有序建设的三大要素。商埠区的开辟与建设,使济南逐步形成老城区和商埠区东西并列,共同发展的“双核”格局。
  以自开商埠为起点和动力,津浦铁路、胶济铁路在济南交汇形成了现代铁路交通系统,自开商埠后,领导者通过向朝廷申请拨款和挪用商股银的方式,使济南获得了60余万两白银的开埠资金,商埠区的各项建设得以顺利开展。
  1929-1937年济南市政府颁布了大量的城市建设与建筑相关规章制度,使城市建设迈向正规化、制度化,这一时期是济南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的相关制度发展的黄金时期,从这个时期起,济南开始实行法制化的现代建设管理。
  三个时期济南城市与建筑的现代化进程各有侧重,商埠总局时期侧重于商埠区的规划建设;济南市政府时期城市各项市政建设均有开展,侧重于城市管理制度建设和上下水工程的建设;日伪济南市公署时期侧重南郊新市区规划和城市道路建设。
  济南现代城市的发展与现代建筑活动的发展并不同步。济南城市建设最为兴盛的是济南市政府时期;建筑活动最为兴盛的是商埠总局时期,建筑建设的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大,重要建筑多,艺术成就高;济南市政府时期,建筑建设量仍比较大,但重要建筑的建设量明显减少;至日伪济南市公署时期时,大规模建筑活动基本停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