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6h】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病理学诊断及分期标准

2.4 随访情况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BPBC和UBC临床-病理特征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固醇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sBPBC)和异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mBPBC)、单侧乳腺癌(UBC)和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了解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了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肿瘤外科从1998年6月至2013年6月间诊治的1765例乳腺癌中34例双侧乳腺癌,及机械抽样同期就诊的115例单侧乳腺癌,回顾分析了同时性/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单/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和生存时间的差异,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它们在发病年龄、月经/生育/哺乳情况、手术方式、放疗情况、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组织病理学、分子分型及生存状况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双侧mBPBC组与sBPBC组在第一原发癌上有多处表现出显著差异:发病年龄上mBPBC组显著低于sBPBC组(45.0±7.0 vs57.1±8.6),p<0.001;对年龄进行分组,mBPBC组<40岁比例显著高于sBPBC组(36.8% vs0),p=0.011;mBPBC组淋巴结转移阴性(N0)构成比高于sBPBC组(86.6% vs40.0%),淋巴结转移阳性(N1-N3)构成比低于sBPBC组(13.0% vs60.0%),差异显著(p=0.041);mBPBC组肿瘤PR阳性表达率低于sBPBC组(42.9%vs86.7%)差异显著(p=0.021)。在第二原发癌方面,mBPBC组肿瘤浸润性非特殊癌病理类型构成比高于sBPBC组(84.2% vs46.7%),非浸润性或早期浸润性癌构成比明显低于sBPBC组(15.8% vs53.3%),差异显著(p=0.030)。余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BPBC组与UBC组仅在第一原发癌肿瘤大小方面差异显著,BPBC组肿瘤大小在Tis-T1之间构成比小于UBC组(39.3% vs62.6%),而T2-T4构成比上大于UBC组(60.7% vs37.4%),差异显著(p=0.029)。余方面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结论:年龄是发生双侧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异时性双侧乳腺癌较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和单侧乳腺癌更多见于早期乳腺癌患者,首发年龄提早5-10年。比较异时性和同时性乳腺癌,在第一原发癌方面,前者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PR表达阴性率更高;在第二原发癌方面,前者更易出现浸润性非特殊性癌,后者更易出现肿瘤早期病变。比较双侧乳腺癌和单侧乳腺癌,前者第一原发癌的肿瘤大小分级多高于后者。比较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第一原发癌和第二原发癌,两者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无论从第一原发癌还是第二原发癌发生时间开始计算,单/双侧乳腺癌的预后无显著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