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深层次分子学反应的研究
【6h】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深层次分子学反应的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旨在评估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接受伊马替尼(IM)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深层次分子学反应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深层次分子学反应的可能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断并接受IM治疗的初发CML-CP患者在治疗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获得MR4(BCR-ABL≤0.01%IS,转录水平较标准基线下降≥4-logs)的情况,评估MR4患者的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达到MR4所需的治疗时间。并分析性别、年龄、诊断到治疗间隔时间、是否维持标准剂量IM治疗、治疗前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IM治疗3个月时BCR-ABL转录水平≤10%IS或>10%IS以及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是否获得MR4等因素与维持稳定MR4(治疗过程中连续2年以上BCR-ABL转录水平≤0.01%IS)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CML-CP患者237例,113(47.7%)例患者在随访结束时获得MR4,MR4总体获得率为51.1%。 IM治疗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MR4获得率分别为8.2%、25.8%、31.3%、35.4%,诊断到治疗间隔时间≤6个月的患者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MR4获得率分别为13.5%、28.3%、34.4%、38.9%,并且12个月、18个月、24个月MR4获得率显著高于诊断到治疗间隔时间>6个月的患者(12个月:28.3% vs11.8%,p=0.043;18个月:34.4%vs14.7%,p=0.023;24个月:38.9%vs16.7%,p=0.019),IM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适当减量不影响特定时间点的MR4获得率。治疗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获得MR4(MR4组)和未获得MR4(non-MR4组)的患者OS、PFS均存在统计学差异(12个月:p=0.034,p=0.001;18个月:p=0.013,p<0.001;24个月:p=0.007,p<0.001),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获得MR4的患者在随访结束时未出现死亡和疾病进展事件。相比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获得CCyR但未获得MMR的患者(CCyR+MMR-组),MR4患者(MR4组)的OS未见明显优势,但两组的PFS均存在统计学差异(12个月: p=0.013;18个月: p=0.007;24个月:p=0.005)。 IM开始治疗到获得MR4的中位时间12个月,治疗3个月时BCR-ABL转录水平≤10%IS的患者达到MR4所需时间显著短于>10%IS的患者(平均秩次62.43 vs99.76,p<0.001),根据耐受程度适当减量不影响达到MR4的治疗时间。39(16.5%)例患者在随访结束时达到稳定MR4的标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开始治疗时低白细胞(WBC)计数(OR=0.996; p=0.025)、 IM治疗3个月时BCR-ABL转录水平≤10%IS(OR=2.132; p=0.088)、治疗24个月时处于MR4(OR=5.698;p<0.001)是稳定MR4的有利因素。
  结论:
  本研究中IM治疗初发CML-CP患者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MR4获得率分别为8.2%、25.8%、31.3%、35.4%,诊断到治疗间隔时间≤6个月的患者12个月、18个月、24个月MR4获得率显著高于间隔时间>6个月的患者,IM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适当减量不影响特定时间点MR4获得率。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获得MR4与长期预后相关。治疗3个月时BCR-ABL转录水平≤10%IS的患者达到MR4所需治疗时间更短。随访结束时39(16.5%)例患者达到稳定MR4的标准,基线时的低WBC数、IM治疗3个月时BCR-ABL转录水平≤10%IS、治疗24个月时获得MR4是稳定MR4的有利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