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决策神经科学对社会偏好中美丽溢价效应的检验
【6h】

基于决策神经科学对社会偏好中美丽溢价效应的检验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范围与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美丽溢价效应与研究现状

2.1.1 美丽溢价的行为学研究进展

2.1.2 美丽溢价的神经科学研究现状

2.1.3 本节小结

2.2 社会偏好的定义与研究现状

2.2.1 社会偏好的基本定义与分类

2.2.2 社会偏好的形式理论

2.2.3 社会偏好的研究范式

2.2.4 社会偏好的神经科学研究进展

2.2.5 本节小结

2.3 管理学中基于脑电信号分析的研究

2.3.1 决策神经科学与神经管理学

2.3.2 相关ERP成分介绍

2.3.3 本节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框架和实验构思

3.1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3.2 研究一的构思与设计

3.2.1 设置理由及研究目的

3.2.2 方法选择

3.2.3 研究内容

3.3 研究二的构思与设计

3.3.1 设置理由及研究目的

3.3.2 方法选择

3.3.3 研究内容

3.4 研究三的构思与设计

3.4.1 设置理由及研究目的

3.4.2 方法选择

3.4.3 研究内容

3.5 整体构架

3.6 本章小结

4 研究一: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检验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2.1 行为层面的假设

4.2.2 脑电层面的假设

4.2.3 研究一的假设总结

4.3 研究方法

4.3.1 实验被试

4.3.2 实验材料

4.3.3 实验设计

4.3.4 实验实施

4.3.5 数据采集

4.4 实验数据处理

4.4.1 行为数据处理

4.4.2 脑电数据处理

4.5 实验数据分析

4.5.1 行为数据分析

4.5.2 脑电数据分析

4. 6 结论与讨论

4.6.1 行为数据的结论与讨论

4.6.2 脑电数据的结论与讨论

4.6.3 行为与脑电数据的总体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研究二:三人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检验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2.1 行为数据研究假设

5.2.2 脑电数据研究假设

5.2.3 研究一的假设总结

5.3 研究方法

5.3.1 实验被试

5.3.2 实验材料

5.3.3 实验设计

5.3.4 实验实施

5.3.5 数据采集

5.4 实验数据处理

5.5 实验数据分析

5.5.1 行为数据分析

5.5.2 脑电数据分析

5.5.3 行为数据与脑电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5.6 结论与讨论

5.6.1 行为数据的结论与讨论

5.6.2 脑电数据的结论与讨论

5.6.3 行为数据与脑电数据相关性分析的结论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研究三:第三方惩罚和信任博弈中的检验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2.1 第三方惩罚实验的研究假设

6.2.2 信任博弈实验的研究假设

6.2.3 研究三的假设总结

6.3 研究方法

6.3.1 实验被试

6.3.2 实验材料

6.3.3 实验设计

6.3.4 实验实施

6.3.5 数据采集

6.4 实验数据处理

6.4.1 第三方惩罚实验的实验数据处理

6.4.2 信任博弈实验的实验数据处理

6.5 实验数据分析

6.5.1 第三方惩罚实验的实验数据分析

6.5.2 信任博弈实验的实验数据分析

6.6 结论与讨论

6.6.1 对第三方惩罚实验结果的讨论

6.6.2 对信任博弈实验结果的讨论

6.7 本章小结

7 总体结论与展望

7.1 整体总结

7.2 理论贡献

7.3 对管理实践的建议

7.4 研究局限和对未来的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对未来的展望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查研究发现,相貌美丽的人相较于相貌普通的人获得的薪更高,或者获得升职的可能性更大。这种生理特征上的美丽被赋予了商业价值和社会意义并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可交换的金钱等价物,研究者称之为“美丽溢价”效应。在前人对“美丽溢价”行为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在决策神经科学的框架内,对社会偏好中的“美丽溢价”效应进行检验,并试图解决两个主要问题。
  (1)检验社会偏好中的“美丽溢价”效应,即“美丽溢价”效应在社会偏好中是否存在。
  (2)寻找表征“美丽溢价”效应的行为学和神经科学指标,即“美丽溢价”效应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偏好。
  本文采用皮层脑电记录技术结合行为学分析的方法来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并且十分成熟的一种研究工具,由于该技术的高时间分辨率,可以监测毫秒级的大脑活动变化。通过对采集到的脑电数据进行分析提取,解读出特定刺激下皮层神经元放电的模式变化,获得客观的神经科学指标来表征个体的决策动机和偏好。
  本文拟通过三个研究包括四个实验分别从行为学层面和神经科学层面来检验“美丽溢价”效应对个体的利他偏好、互惠偏好和差异厌恶偏好的影响和调节。前人的诸多研究表明,男性对女性的相貌更加敏感,女性相较于男性则更关注异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等,为了控制变量消除性别因素的影响,本文只招募男性被试,来检验女性的相貌吸引力对男性决策行为的影响。
  研究一采用事件相关电位,对被试(接受者)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行为模式(反应时和接受率)和脑电数据指标(FRN和P300)进行分析,以检验女性分配者的相貌吸引力程度对男性互惠偏好和差异厌恶偏好的影响。
  研究二亦采用事件相关电位,融合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设计了三人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在分配者和接受者(被试)的基础上加入一个弱势“第三人”的角色,该角色既没有分配权也没有决策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分配给自己的数额。在研究一的基础上,研究二模拟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博弈情境,包括了三种角色和四种分配方案,以检验男性被试的利他偏好和差异厌恶偏好是否受到“美丽溢价”效应的调节和影响。
  研究三采用传统行为学研究方法,分别检验了信任博弈中互惠偏好和第三方惩罚中利他偏好的“美丽溢价”效应,同时对“美丽惩罚”理论(beauty penalty)进行了矫正。
  本文采用四个实验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社会偏好中的“美丽溢价”效应。这四个实验不仅对三种社会偏好进行了检验,同时模拟了社会交换和社会分配中男性与女性的四种地位关系(最后通牒博弈:女性分配者处于主导;三人博弈:女性第三人处于弱势;信任博弈:男性与女性平等的合作关系;第三方惩罚: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关系),并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
  (1)“美丽溢价”效应对个体的利他偏好、互惠偏好和差异厌恶偏好的影响在行为学层面得到了检验。
  (2)“美丽溢价”效应对个体的利他偏好、互惠偏好和差异厌恶偏好的影响在脑电层面得到了检验。在简单博弈实验中(研究一),“美丽溢价”效应影响了对分配方案的早期主观评估的FRN和表征注意力分配的晚期P300;但在较为复杂的博弈情境下(研究二),P300成分对社会对比情境更加敏感,“美丽溢价”效应只影响了个体对分配方案的主观价值评估。
  (3)女性的美丽面孔削弱了被试的公平感知,表现为早期FRN成分对公平与不公平分配的“null effect”,研究一和研究二在“高吸引力组”的数据均发现了这一稳定的FRN无差异的结果。
  (4)在社会对比情境下,面对相对劣势(“不公平/公平”)和相对优势(“公平/不公平”)的两组分配,被试对两组女性(高吸引力组和低吸引力组)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认知加工模式,表现为早期FRN振幅的差异。
  本文结合神经科学研究方法和行为学实验对社会偏好的“美丽溢价”效应进行了检验,这是一次把决策神经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思路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的探索性研究,也是本研究在管理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点,推动了神经管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本研究在行为学和神经科学层面均获得了丰富的数据和结论,这是对社会偏好研究的重要补充和拓展,也是第一次对“美丽溢价”的社会学效应进行系统性的检验和探讨,这是本研究在管理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体系上的创新点。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