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社会人假设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模型及其应用——以温州市为例
【6h】

基于社会人假设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模型及其应用——以温州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图索引

表索引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2 研究范式的变迁与分化

2.1 土地承载力概念与研究范式

2.1.1 土地承载力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2.1.2 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及其类型

2.2 基于限制因子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

2.3 基于多因素综合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

2.4 基于参照区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

2.5 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

2.6 进一步比较及其综论

2.6.1 研究范式变迁与分化的路径依赖

2.6.2 研究范式的时空适应性及应用价值

3 认识论取向及其准则化

3.1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尺度依赖

3.1.1 研究尺度及其影响

3.1.2 市县域尺度的特殊性

3.2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认识论取向

3.2.1 认识论取向的梳理与比较

3.2.2 市县域尺度研究的认识论取向

3.3 土地承载力评价准则建构

3.3.1 评价体系准则

3.3.2 评价方法准则

3.3.3 评价数据准则

3.3.4 评价结果准则

4 研究范式的选择与改进

4.1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内涵界定

4.1.1 土地资源的定义

4.1.2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内涵

4.1.3 相关概念及其关系

4.2 市县尺度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系统观

4.2.1 系统框图

4.2.2 系统的特征

4.3 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的适宜性检验

4.4 基于多因素综合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的改进

4.4.1 价值信念——坚持多因素综合效应原理

4.4.2 分析框架——引入“承载物—介质—戴体”

4.4.3 创新核心——引入社会人假设

5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模型

5.1 模型的主要变量及其类型

5.1.1 主要变量

5.1.2 变量类型划分

5.2 模型的结构

5.2.1 模型框图

5.2.2 模型关系式

5.3 模型的特征与功能

5.3.1 模型特征

5.3.2 模型功能

6 研究区选择与数据来源

6.1 研究区选择

6.2 研究区概况

6.3 数据来源

7 “社会人”属性及其量化

7.1.1 “社会人”建构原则

7.1.2 生活属性及其指标

7.1.3 生产属性及其指标

7.1.4 生态属性及其指标

7.2 温州市“社会人”属性赋值

7.2.1 赋值原理与依据

7.2.2 生活属性赋值

7.2.3 生产属性赋值

7.2.4 生态属性赋值

8 载体与介质

8.1 作为载体的土地及其功能

8.1.1 土地功能分类及特性

8.1.2 “社会人”属性视角的土地功能划分

8.2 地类划分

8.2.1 地类划分依据

8.2.2 温州市地类划分结果

8.3 介质刻画及计量

8.3.1 作为介质的土地产品及改良物

8.3.2 温州市土地产品计量

8.3.3 温州市土地改良物计量

9 温州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9.1 过程与结果

9.1.1 “生活人”的测算

9.1.2 “生产人”的测算

9.1.3 “生态人”的测算

9.1.4 “社会人”的综合及其结果

9.2 结果分析

9.2.1 土地承载力的综合性

9.2.2 土地承载力的开放性及有界性

9.2.3 土地承戴力的潜在性与相对性

9.2.4 土地承戴力的区间性

9.2.5 土地承载力的时空差异性

10 警情诊断与敏感性分析

10.1 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的警情诊断与分析

10.1.1 控制性警情诊断

10.1.2 开放性警情诊断

10.1.3 限制性警情诊断

10.2 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调控的作用点及其敏感性分析

10.2.1 土地利用结构调控敏感性测度

10.2.2 土地利用强度调控敏感性测度

10.2.3 土地利用空间置换敏感性测度

10.2.4 “社会人”需求引导的敏感性测度

11 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11.1 主要结论

11.2 可能的贡献

11.3 进一步研究方向

11.4 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土地承载力研究是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空间规划、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优化用地布局等的重要依据。本项研究以市县域尺度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为研究对象,在对现有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系统梳理、比较的基础上,坚持土地承载力“存在且可知”的认识论取向,选择多因素综合的研究范式用于市县尺度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基于“承载物—介质—载体”三要素分析框架,引入社会人假设,对这一研究范式进行发展和改进,并在改进后范式的指引下建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模型,以温州市为例,展开评价、预警及调控的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土地承载力已有研究范式的梳理与比较。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分析工具,显化、梳理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四种主要范式,即基于限制因子的研究范式、基于多因素综合的研究范式、基于参照区的研究范式、基于生态足迹的研究范式。在此基础上,着眼于范式应用的时代背景、空间尺度,对各类范式进行综合比较和评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土地承载力研究所面临与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不同,故其所坚持的价值观念、面对的科学问题、设计的技术体系亦有所差异。就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本身而言,没有优劣之分,任何一种研究范式都是基于一定的时空背景、服务于特定的目标或指向,有其独特的适应性。
  (2)明晰市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认识论取向并将其准则化。在对现有土地承载力研究认识论取向的梳理、比较、取舍、整合的基础上,指出市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应被视为可被人类活动调控和影响的潜力,市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要回答的不是承载“天花板”的问题,而重在识别和诊断人地关系的不平衡状态,进而通过土地数量、结构、空间的调控优化推进人地协调发展。且将这一认识论取向具体化为评价体系、方法、数据、结果四个方面的评价准则。
  (3)对基于多因素综合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进行改进,并在其指引下建立市县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模型。对市县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内涵进行严格界定,并树立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系统观,在研究认识论取向的指引下,对基于多因素综合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进行改进和发展,改进创新的核心是引入社会人假设,并建构“承载物—介质—载体”三要素分析框架。
  (4)承载物“社会人”属性的刻画及量化。在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相关性、均值性5项“社会人”建构原则下,从生活、生产、生态三个方面刻画“社会人”属性,并设计相应的属性指标予以量化。基于温州市基础数据,对其2015年、2020年两个评价时点的“社会人”属性指标进行赋值。
  (5)从“社会人”属性的视角,对作为载体的土地之多功能性进行分析和地类重分,对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介质要素——土地的产品及改良物进行刻画和计量。具体地,将承载力系统下的土地划分为六大类,即农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商服及公共服务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和生态用地;土地产品包括农产品、生态产品、投资及经济产出,土地改良物包括建筑空间、交通线路。在此框架下,利用温州市各类基础数据,测算得到其2015年、2020年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土地产品及改良物数量的潜力。
  (6)对“优势因子牵引、劣势因子束缚”的权重确定方法进行改进,以“社会人”各项属性赋值及土地各类介质产出为基础,将改进后的方法应用于从11个“片面人”到“生活人”、“生产人”、“生态人”,再到“社会人”的逐层加权综合中,得到温州市2015年、2020年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分别为922.40-1065.89万人、1037.88-1198.31万人。
  (7)在市县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延伸,构建市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的警情分析框架,并设计控制性警情、开放性警情、限制性警情的诊断模型。接着,构建土地利用结构调控、土地利用强度调控、土地利用空间调控、“社会人”需求引导这四种警情调控措施的敏感性测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温州市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的进一步挖掘和分析,为其具体的空间规划建议提供依据。
  本项研究对基于多因素综合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的改进,及建立的市县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模型,在温州市的应用完成度较好,基本落实了市县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认识论取向及准则。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