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石黑一雄笔下“流动”的世界:《无可慰藉》的现代性解读
【6h】

石黑一雄笔下“流动”的世界:《无可慰藉》的现代性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绪论

1.1 石黑一雄其人及其作品

1.2 石黑一雄小说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本研究的对象、意义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对象、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

1.3.3 论述框架及创新

2.流动的地点

2.1 流动的地点之概观

2.2 流动的地点之意义构筑

2.2.1 阈限社交空间

2.2.2 社交空间的困境

2.3 流动的地点之特殊空间表征

2.3.1 萨特勒纪念碑

2.3.2 找不到的练琴房

2.3.3 莫名其妙的墙和永远无法抵达的音乐厅

3.流动的记忆

3.1 回忆中的世界

3.1.1 回忆中的创伤

3.1.2 回忆在现实中延续

3.2 现实的世界

3.2.1 记忆流入

3.2.2 邻居唤起的记忆

3.2.3 回忆与现实重合

4.流动的身份

4.1 四个身份认同危机

4.2 构建自我之不可能

4.2.1 两种“英雄”的偏差

4.2.2 “英雄”向“名流”的流动

4.3 没有羁绊的“异乡人”

4.3.1 文化上的“异乡人”

4.3.2 情感上的“异乡人”

5.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本文以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的《无可慰藉》为研究对象,借助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思想对其进行解读。在现代性的大背景下,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把这部作品放在这种背景下进行解读。石黑一雄的作品大多在塑造苦苦坚持的人物,他们都选择了一种“徒劳无益”的坚持,并且失败也欣然接受。主人公瑞德也选择了这么一条路,本文试图阐明,瑞德选择这条路因何动机和有何意义。
  本文在绪论中陈述《无可慰藉》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齐格蒙特·鲍曼和石黑一雄关于“流动”直接的联系。提出本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正文部分共三章。
  第一部分,流动的地点。地点对应小说中的物理空间,他们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它们因为人类的活动而具有了“空间性”,这种“空间性”反过来也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其中,小说中三个特殊的地点对于小说意义的呈现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将地点为线索对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大致了解小说基本情节发生的环境。
  第二部分,流动的记忆。记忆联结着主人公瑞德的过去及现在,并为他的行为、价值观和追求做了较为准确的注解。对瑞德的记忆进行梳理,可以让我们进入他的内心,发现他的过去与伤痛,理解他怪异行为的原因动机。
  第三部分,流动的身份。如果说记忆联结着过去和现在,那身份则联结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主人公瑞德要确立自己的身份,不仅要从过去认清自己之外,还要对未来做出选择的。他所选择的未来是继续坚持着他这份“徒劳无益”.这种“徒劳无益”虽是不合常理的,但体现了主人公所追求的最终“意义”。
  在结语部分,总结瑞德对其命运的选择和他所追求的终极意义:宁愿孤独而保持自身的独立与自由,是现代人敢于独立面对世界的勇气,敢于抽身于庸常的生活,保持“反抗”的状态而追寻自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