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光伏企业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6h】

中国光伏企业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目的及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生产效率理论及应用的研究

2.1.1 国外相关的研究

2.1.2 国内相关的研究

2.2 关于光伏产业的研究

2.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2.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2.3 对现有研究的总结

3 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生产要素分析

3.2 产业细分环节分析

3.2.1 多晶硅的产能低且技术落后

3.2.2 硅片的规模化优势开始显现

3.2.3 电池片产能优势明显

3.2.4 光伏组件产量大出口占比高

3.2.5 分布式光伏发电前景乐观

3.3 光伏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现状

3.3.1 出口总额及区域

3.3.2 参与国际分工水平的测算

3.4 光伏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分析

3.4.1 优势环节的附加值低

3.4.2 成本压力促进技术升级

3.4.3 协同意识差

3.4.4 经济复苏趋势的契机

3.4.5 全球环境的恶化

3.4.6 政府鼓励产业发展

3.5 小结

4 光伏产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1 出口贸易与生产效率

4.2 政府补贴与生产效率

4.3 企业所有制结构与生产效率

4.4 企业营运能力与生产效率

4.5 企业规模与生产效率

5 国内光伏产业升级的实证分析

5.1 光伏产业生产效率的测算

5.1.1 投入导向型(CCR)模型

5.1.2 指标选取

5.1.3 测算结果

5.2 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及相关说明

5.2.3 计量回归模型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

5.2.5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产业发展层面

6.2.2 政府政策层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虽在政策优惠下抢装效应明显,但我国光伏产业存在“两头在外”的问题,原料依赖进口、国内需求不足,具有典型加工贸易的特征。生产效率是可再生能源设备的成本和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为此本文研究中国光伏产业生产效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首先详细分析国内光伏产业的生产要素与产业结构,人力、光照等初级生产要素上具有优势,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相对落后,但处在进步阶段;具体分析了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发电系统五大生产环节在产量、生产流程、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情况.基于对我国光伏产业现状的理解,完成国内光伏产业内外部发展环境及动力机制的分析。进而通过剖析出口现状,测算光伏产品多晶硅、硅片、电池片三个产业环节的G-L指数来确定光伏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发现高附加值环节的参与度低。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光伏企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机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算光伏产业的上、中、下游上市企业最近三年生产效率及其分解效率。测算生产效率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规模报酬不变的约束得到纯技术效率。计算结果表明下游光伏产业的效率值最低,并且规模效率无效可能是制约下游产业效率提高的因素。实证研究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部分,考虑到生产效率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属于有界变量,因此构建了最大似然法的Tobit计量回归模型。为了重点研究出口贸易对光伏产业效率的影响,文中分别使用出口贸易额、出口净利润作为衡量出口贸易情况的解释变量。模型因变量的选择,考虑到生产效率及分解效率存在联系,分别以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为被解释变量。经过多模型回归检验发现,光伏企业出口程度、盈利能力、政府补贴、企业性质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显著,出口业务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来自纯技术效率的提升;国有企业性质对生产效率的抑制作用来自于规模效率水平的抑制作用;对光伏企业的财政补贴能够同时提高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作用。本文最后针对影响光伏产业生产效率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