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太阴”之韵:赵叔孺印学探赜
【6h】

“太阴”之韵:赵叔孺印学探赜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声明

图版引征说明

0.0 绪论

0.1 本课题的研究起因及目的

0.2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0 “太阴”与“太阳”——赵叔孺与吴昌硕印风比较研究

1.1 “太阴”与“太阳”——截然不同的印学风格

1.2 “苦铁画气不画形”——吴昌硕的印学观

1.3 “裔皇渊雅立矩矱”——赵叔孺的人生与印学观

1.4 馀论

2.0 规秦模汉勒贞珉,却从秦汉取精工——兼论赵叔孺声名不显之原因

2.1 刻印以三代、秦汉为本

2.2 编纂字书,惠泽后学

2.3 对元朱文印的发展

2.4 安逸的代价——赵叔孺与西泠印社

2.5 馀论

3.0 从赵叔孺的交往中看其重韵致的印学观

3.1 “锡山秦絅孙集古文字记”:与秦文锦之交谊

3.2 “湘云秘玩”:与周湘云之交谊

3.3 “序文铭心之品”:与俞序文之交谊

3.4 馀论

4.0 赵叔孺印学观对二弩精舍弟子的影响——以陈巨来和沙孟海为例

4.1 陈巨来艺术观念形成因素探析——以赵叔孺对陈巨来之影响为中心

4.1.1 陈巨来亲炙赵叔孺且随侍最久

4.1.2 同好收藏,耳濡目染

4.1.3 机缘所致,结识名士

4.1.4 陈巨来艺术观念的形成

4.2 沙孟海早年受赵叔孺之影响

4.2.1 沙孟海早年亲炙赵叔孺并借赵法上溯秦汉

4.2.2 鉴赏古器物,眼界大开

4.2.3 小结

5.0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附在校期间主要成果)

在校期间(2013年9月——2016年6月)主要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就清末民国时期寓沪甬籍金石书画家赵叔孺(1874-1945)的印学活动及其观念进行研究。赵叔孺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其印学观以重韵致为主,以典正渊雅为主要风格。基于艺术史立场的考察,以赵叔孺之印作、交游以及赵叔孺对弟子之影响作为切入点,构成四个章节,就以下核心内容展开论述:(一)“太阴”与“太阳”——赵叔孺与吴昌硕印风比较研究;(二)规秦模汉勒贞珉,却从秦汉取精工——兼论赵叔孺声名不显之原因;(三)从赵叔孺的交游中看其重韵致的印学观;(四)赵叔孺印学观对其弟子之影响——以陈巨来和沙孟海为例。
  近现代海派印学,赵叔孺与吴昌硕各树一帜,沙孟海比吴为“太阳”、方赵以“太阴”。究之本源,实乃一致,皆以三代、秦汉为宗,而各执一种风格发展至极致。赵叔孺印作典正渊雅之特点,与其重韵致的印学思想息息相关。其治印以三代、秦汉为根基,并大力支持集古印谱的辑拓发行和编纂字书以惠泽后学,同时又发展了几近绝响的宋元朱文。赵叔孺在交游的选择和对其弟子的影响上,亦可作如是观,遂在沪浙一带保留和发展了以和平为特点的印风。赵叔孺身后名声浸渐湮没,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与吴昌硕并称一时之瑜亮的局面不再,而经历了一个由“吴赵对峙”到“吴盛赵潜”的转变过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