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在腰椎管减压术后的疗效对比
【6h】

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在腰椎管减压术后的疗效对比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来源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 纳入标准

1.4 诊断标准

2 术前准备

2.1术前病情评估

2.2 术前内科合并症的治疗

2.3 手术评估

3 手术方式

3.1 减压自体颗粒骨打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3.2减压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术

4 术后处理

5 评价方法

6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样本组成

2 统计及对比

2.1 排除两组间存在性别分布差异

2.2 排除两组存在年龄分布差异

讨论

1 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病理解剖基础及机制

2 腰椎间盘突出继发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稳定性的评价

3继发椎管狭窄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适应证选择

4 腰椎管减压术的手术适应症及手术原则

5后路椎间融合的方式及效果

6 椎间融合与其他腰椎融合方式的比较

7 腰椎管有限减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的注意事项

7.3 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的优缺点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展开▼

摘要

目的:比较腰椎管有限减压术后自体颗粒骨椎间融合与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之间的差异,为选择一种适合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有效合理经济的手术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两年来收治的48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均行后路有限腰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住院及出院后随访病历资料完整,其中L4-L5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7例,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22例,L3-L4节段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9例,单节段38例,双节段10例,年龄60~76岁,平均67.96岁,进行了8~24个月的随访,平均14个月,根据融合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A组为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B组为椎间融合器组,A组共20例,年龄60~76岁,平均68.35岁,男性11例,女性9例,B组骨28例,年龄61~75岁,平均67.68岁,男性15例,女性13例。观察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前术后及随访结束时下腰部及下肢疼痛评分(JOA)、残疾指数(ODI)、计算术后改善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治疗费用等指标,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差异性。
  结果:术后两组术后下床活动平均时间分别为(6.85±2.134)d和(5.96±1.527)d、术后平均JOA评分分别为(14.00±3.28)和(14.61±3.29)、ODI指数术后评分分别为(27.05%±12.8%)和(28.89%±963%),A组末次随访时优12例,良6例,可2例,差例,优良率90%;B组末次随访时优18例,良7例,可2,差1例,优良率89.28%;两组住院总费用平均分别(39525.95±1280.44)元和(65928.00±13770.6)元,组发生脑脊液漏3例,经延长卧床时间、切口压迫、间断性夹闭引流管等对症治疗措施后在5-9天痊愈;B组发生脑脊液漏5例,均发生于黄韧带与硬脊膜粘连比较严重,减压过程中发生硬脊膜损伤,对症处理于5-7天痊愈,手术后发生椎间融合器移位1例,1个月后腰腿疼症状再次发作,入院手术调整椎间融合器位置后症状缓解。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疼症状均改善明显,未发生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治疗老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管狭窄症均安全有效,椎间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融合效果显著,自体颗粒骨椎间植骨融术有效果可靠,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治疗效果与椎间融合器组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尤其对合并椎体骨质疏松的患者更具优势,可以作为老年腰椎退行性患者的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