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肠道菌群变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6h】

肠道菌群变化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肝组织显微镜下图像

2 粪便样本中细菌总DNA的纯度及浓度测定

3 细菌16SrDNA V3区的PCR扩增产物电泳图

4 标本三种菌特异引物的PCR扩增产物电泳检测

5 三种标准菌株16SrDNA的PCR产物电泳鉴定

6 标准品的RT-PCR

7 粪便细菌的定量检测结果

讨论

1 NAFLD动物模型相关概述

2 肠道菌群的研究

3 NAFLD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4 本研究的优劣评价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展开▼

摘要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fluorescent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对高脂喂养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正常的新西兰兔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数量进行定量检测分析。
  方法:
  将14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用高脂饲料喂养,形成NASH模型,正常对照组用普通饲料喂养,共12周,处死后取肝脏组织做常规病理学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形态,用试剂盒提取粪便细菌基因组DNA,并根据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属的16S rDNA基因序列设计细菌通用引物及每种细菌的种属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反应,定量分析两组中这三种细菌的数量。
  结果:
  模型组新西兰兔肝组织病理学检测见肝细胞呈广泛脂肪性变伴大量气球样改变,提示NASH造模成功。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动物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1.48±1.09,7.39±0.81)、乳酸杆菌(4.94±0.95,5.65±0.91)、双歧杆菌属(4.07±0.97,6.45±0.90),经统计学分析表明模型组较对照组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增多(t=-3.282,P=0.013),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属数量的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1=-1.204,P1=0.268;t2=0.423,P2=0.683)。
  结论:
  形成NASH疾病模型的新西兰兔粪便内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提示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增多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d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生或发展有关联,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其与NAFLD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