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端粒酶与大鼠脊髓损伤后髓内瘢痕相关性实验研究
【6h】

端粒酶与大鼠脊髓损伤后髓内瘢痕相关性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方法与内容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2 质粒载体转染效率

3 BBB评分结果

4 HE染色结果

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

6 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7 Western印迹法检测结果

8 RT-PCR法检测结果

9 ELISA法检测结果

10 端粒酶的表达与胶质瘢痕的关系

讨论

1 脊髓损伤的概况

2 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

3 脊髓损伤模型的制作

4 行为学评分观察SCI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5 星形胶质细胞在SCI中的作用

6 端粒酶在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殖中的作用

7 基因转染的应用

8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大鼠脊髓胶质瘢痕中的表达及其与脊髓胶质瘢痕形成的关系。
  方法:将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端粒酶未干扰组(未干扰组)、端粒酶干扰组(干扰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只。未干扰组、干扰组为脊髓损伤组,采用改良Aliens重物坠落法造模;对照组只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脊髓损伤。每组于损伤后1、3、5、7、14、28、42、56 d取损伤区域标本,用PCR-ELISA、Western blot法检测胶质瘢痕中端粒酶、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免疫荧光观察胶质瘢痕的形成。
  结果:未干扰组端粒酶在各时间点的表达量(0.180±0.004~1.217±0.072)明显高于干扰组(0.028±0.007~0.092±0.004,χ2=28.753~37.518,P<0.05)和对照组(0.072±0.007~0.075±0.004,χ2=18.618~41.09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干扰组GFAP在各时间点的表达量(1.98±0.15~19.40±0.55)明显高于干扰组(1.10±0.13~16.64±1.02,χ2=14.538~37.366,P<0.05)和对照组(0.44±0.05~0.48±0.04,χ2=16.733~34.041,P<0.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干扰组端粒酶的表达与GFAP表达呈相关线性关系且有统计学差异(r=0.755,P<0.01;r=0.722,P<0.01)。干扰组和对照组端粒酶均呈阴性表达。免疫荧光观察未干扰组胶质瘢痕重于干扰组,对照组未见胶质瘢痕形成。
  结论:端粒酶在脊髓胶质瘢痕中呈动态表达并与衡量胶质瘢痕程度的GFAP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可能是促进胶质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