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Inl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毒力和环境耐受性的研究
【6h】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Inl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毒力和环境耐受性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文献综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研究进展

1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斯特菌概况

2李斯特菌病

3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斯特菌毒力岛和毒力因子

4内化素

5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斯特菌致病机理

第二章:实验内容

试验一 LM Inl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分子鉴定

1 材料

2 方法

3.结果

4 讨论

试验二 LM90SB2-△InlC对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斯特菌毒力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 论

试验三 LM90SB2-△InlC对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斯特菌环境耐受性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 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测序结果:

2.作者简介

3.发表论文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展开▼

摘要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以引起人类的李斯特菌病。此菌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阳性菌,可以引起孕畜(妇)流产和脑膜炎等疾病,是对人畜具有较大危害的人兽共患病病原。LM是短小的无芽胞杆菌,常呈V字形或成对排列,属微需氧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耐碱、耐盐、耐热。该菌生长温度一般为30-38℃,但在4℃条件下仍能生长繁殖,其最低生长温度为0.1-0.4℃。根据菌体和鞭毛抗原成分,其中致病血清型有1/2a、1/2b、1/2c、3a、3b、3c、4a、4b,而以4b型引起发病较多。LM是典型的胞内寄生菌,不仅可以在吞噬细胞内生长,也能在上皮细胞和肝细胞内生长,可以通过损伤的黏膜经神经末梢的鞘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该菌编码与胞内寄生生活循环有关的毒力基因有2簇,分别为李斯特菌毒力岛1( LIPI-1)和李斯特菌毒力岛2( LIPI-2)。LIPI—1有6个基因,两侧分别为prs和ldh位点,从prs下游开始,依次为转录活化因子编码基因prfA、plcA、hly、mpl、actA、plcB。LIPI-2又称为内化素小岛,内化素是指一个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质家族,分为2个亚族,亚族1的代表是由InlAB基因编码的 InlA和 InlB多肽,亚族2是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25000~30000)的蛋白质组成,原形来自 LM的 InlC。鉴于此,本研究构建了LM90SB2-△InlC基因缺失株,并开展了缺失株毒力和环境耐受性研究,探讨了LM的Inl C因子在其毒力和环境耐受性方面的调控作用,为LM弱毒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LM90SB2-△Inl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与分子鉴定:首先,在NCBI网站上查找出InlC基因序列,设计出用于基因缺失的上、下游同源臂引物;然后,以LM90SB2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出InlC基因两侧的上游同源臂和下游同源臂;接着运用基因重叠PCR(SOE-PCR)技术分两步将扩增出的上、下游同源臂融合,获得InlC基因缺失片段;然后将InlC基因缺失片段插入到穿梭载体PKSV7中,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KSV7-△Inl C。将pKSV7-△InlC电转化到LM90SB2中,用检测引物(L1、L4)对电转后的菌株和传代培养的菌株进行PCR鉴定及测序分析。结果筛选得到可以扩增出1910bp和1026bp两条目的片段的阳性转化子;对阳性转化子在氯霉素压力41℃条件下传代培养30代,获得具有氯霉素抗性的单交换重组株;然后再在氯霉素压力41℃条件下继续传代培养至108代,得到只能扩增出1026bp一条目的片段无氯霉素抗性的双交换基因重组缺失株LM90SB2-△InlC;用新设计的旁侧引物检测只能检测到一条长度为1480bp的条带;继续在无氯霉素压力37℃条件下传代培养30代,LM90SB2-△InlC无返祖现象,说明该缺失株具有遗传稳定性。⑵LM90SB2-△InlC基因缺失株对毒力的影响:通过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肝、脾、脑载菌量、溶血试验、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粘附、侵袭和胞内增殖试验分析缺失株LM90SB2-△InlC和野毒株LM90SB2在毒力上的差异。结果显示:LM90SB2-△InlC的LD50为107CFU,LM90SB2的LD50为104.5CFU,LM90SB2-△InlC的LD50是野毒株的102.5倍(P<0.01);在不同时间点,LM90SB2-△InlC缺失株在小鼠肝和脾内的载菌量均少于LM90SB2(P<0.05);溶血实验结果显示,LM90SB2-△InlC以及LM90SB2均呈现出β溶血;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粘附、侵袭和胞内增殖实验结果显示:LM90SB2-△InlC的粘附率为2.63%,而野生株LM90SB2的黏附率为3.72%,两者相差1.09%(P<0.01);LM90SB2-△InlC的侵袭率为0.033%,LM90SB2的侵袭率为1.40%,野生株对MBMEC的侵袭率明显高于缺失株对MBMEC的侵袭率(P<0.01);在2-12h之间LM90SB2-△InlC在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的存活数量明显是低于LM90SB2(P<0.05)的。结果提示InlC与LM的毒力相关。⑶LM90SB2-△InlC基因缺失株对环境耐受性的影响:为了检测缺失株在环境耐受性方面的变化,通过人工模拟不同温度,不同pH的应激环境,分析了LM90SB2-△InlC缺失株和野毒株LM90SB2在环境耐受性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与野毒株LM90SB2相比,LM90SB2-△InlC对温度和pH的环境应激耐受力几乎没有变化,提示在温度、pH的应激过程中可能不需要InlC的参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